寨市古鎮,位于湖南綏寧,在三國蜀漢時就已建起了城池。那時叫石頭城,亦稱諸葛城,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
作為綏寧老縣治所在地,也有近千年之久。古鎮曾是湖南通往黔、滇、粵的要道樞紐,也是軍事要地。諸葛亮、吳三桂、鄧子龍、洪秀全、石達開等所屬的軍隊都曾經過寨市。
清代一位詩人是這樣寫寨市古鎮的:“一座孤城萬座山,孤城恰在萬山間。無邊樹色家家繞,不盡秋陰面面環。月竹橫窗千個綠,霜楓拂硯滿凹殷。何須更著登高屐,隱幾時聞鳥語閑。”一個“繞”、一個“環”、一個“綠”、一個“閑”,四個字,基本體現了了古鎮大致的風貌。今天,我們可以把它們稍稍拓展一下,湊成八個字:“山環”、“水繞”、“綠色”、“悠閑”。
———環古鎮皆山,歷來有四山環翠的說法。
———東有云霧山,兼云擁天闕之勝、庵寺廟宇之藏、泉涌澗流之聲、林秀三秋之翠、奇峰對峙之勢,自明以來,即為沅湘之佛教福地、祈愿靈山及覽景佳處。在云霧山的峰頂,可以觀云海,聽松濤、賞杜鵑。也可以在朝陽庵和寶頂庵的遺址上,尋古探秘,發思古之幽情,感人世之滄桑。
———西面是虎山,虎書院曾深藏于此。該書院原名萬峰書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董琰建。我感興趣的是它的章程碑,碑文由清進士袁寶彝書,記載了當時書院的各項事務。
其中一點,我記得很清楚:凡是與社會閑雜人員交往的學子,一律開除。這樣的校規,是不是對今天的學校教育,有些啟示呢?我在一個細雨蒙蒙的上午,步入書院遺址。細雨斜斜下,古碑寂靜無聲,書聲恍惚在耳,往事已越千年。如回到書院時代,我一定就是那位一襲布衣、清瘦單薄、搖頭晃腦,和著師長吟讀四書五經的迂腐書生。
———北邊的玉屏山,就遠一點。從古鎮某處望去,山影如屏,連連綿綿;山色如玉,含煙蘊翠。
古鎮之南,靠高功山。高功春色,曾是古鎮佳景。在筍蕨肥美、瑤草平鋪、花香襲人的春天,那些古代的文人、雅客、學子、官宦和市民們,或勒馬揚鞭,或提壺攜盒,紛紛結伴而游。或拾翠尋芳,或登高望遠,或沐浴東風,或聽泉觀云,或飲酒作樂,或賦詩吟對,直把一個高功山,當成了世外桃源。
———古鎮和群山之間,是廣袤的良田。從冬到春,連綿著大片的油菜。從春到夏至秋,稻田依嫩綠、碧綠、濃綠、淡黃、金黃的秩序變幻色彩。漫步田間地頭,田園風光,撲面而至,牧歌情趣,一片盎然。也許,在這里,你能找到一些曾經夢想的答案。
———蒔竹水屬巫水支流,自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來,繞鎮西蜿蜒北去。大部分時間里,河水都是緩緩潺潺、清清幽幽的。游魚歷歷可見,水草萋萋如墨。在某處河灣,你也許會偶遇一位垂釣的老者,把屬于自己的一段時間,默默然坐老。
鵝、鴨總是很寫意地戲水,間或向天,慷慨作歌。如果運氣好,還會聽到一曲漁舟的擼聲,從傍晚一直吱吱呀呀,唱向薄暮。河岸連綿,草色無邊,常年嫩嫩如新。河堤上的許多古樹,雖枝干虬曲,卻樹樹綠意盎然。
———河上橋梁,以西河橋最為有名。橋原名萬年橋,建于雍正年間。“橋下石立墩,橋上架梁建屋,行者稱便”。現存橋墩和橋面,仍可通行。橋之下游不遠,河之兩岸,有古碼頭,曾經無數的舟楫,由此下達洪江,直至洞庭。縣內輸出的土產,外面運進的貨物,來來往往的遷人商客,都在此匯集,然后各奔東西。這里曾是古鎮最繁忙的地方。如今,陸路交通日益發達,水道運輸早已衰落。古碼頭上,早晨和傍晚,只有古鎮上的那些媳婦和女兒們,把搗衣聲演繹得高高低低、節奏悠然,將你的思緒引向霧氣彌漫的碧水中央。
———古鎮還留存一些古跡,隱隱約約、恍恍惚惚述說著一段久遠的歷史。
———古城墻,還有小小的一段,不到百米,深藏于民居和荒草間,苔蘚密布,古意斑駁。仿佛層層疊疊的一段段故事,需要你尋訪尋訪再尋訪,辨認辨認再辨認。聽說當地政府正準備修復一段古城墻。這自然是好事,但最好是修舊如舊,如果隨便搞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只會破壞古鎮整體的和諧。
———在鄉政府門前,有座孝思亭。亭里掛著的古鐘,是明代鑄造,依然保存完好,還有銘文。因為高高掛著,我便無緣去辨識銘文的具體內容了。這口鐘,已經許久沒有敲過,古鎮也就沒有了晨鐘暮鼓的那層意境。這個遺憾,是淡淡的,從我心頭,一瞬即過。
———鎮東的仰高亭早已無存,留下的碑刻,記錄了明嘉靖年間綏寧知縣高應冕的政績。高應冕是浙江仁和人,曾令綏寧,歸隱后,他曾與西湖一些文人結為“八社詩社”,吟詠西湖山川之勝,很是瀟灑倜儻。在綏寧任職期間,雖有政績,但任內殘酷鎮壓苗、瑤等少數民族。從感情上,我就對之有些反感。這位知縣,是入了明朝名宦行列的。對于古人的臧否,我們現在應該以怎樣的標準呢?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但我想,至少,不能僅僅以正史的記載和碑刻的記錄為據吧。
———西正街,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街。現有一段曲曲折折的麻石路。路兩旁,多是木結構的店鋪,很多已不經營了。還在勉強維持的,比如打鐵鋪、豆作坊、土布店、雜貨鋪和各類小吃鋪,也是客人稀少,生意寥寥。老街上的萬花甜茶、糖豆泡茶、苗家油茶,糯米粑粑、糯米狀酒、王記酥餃、豬血丸子、柴火臘肉、高井豆花等小吃,都可以去嘗嘗。
古鎮還留存一些四合小院,雖有點古老破舊,但基本的架子還在。大致式樣都差不多,以青石鋪房基及臺階,青磚砌墻,木架結構,青瓦蓋頂,飛檐翹角,鰲頭昂立。窗戶大多雕花,圖案以草木花鳥和祥瑞動物為主,寓意也多為吉祥平安和福壽富貴。在這些小院里,多居著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人,大多外出做事謀生去了。那些老人家,有些還留有一門手藝。
像剪紙、繡花、雕花茶、木雕、石雕、鐵器銀器制作等,都很有名。尤其是剪紙,上個世紀70年代還在省里得過獎。不過,這些手藝,都面臨失傳的問題。年輕人中,沒有幾個人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了。現在,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上面都強調得很多。如果農業技術服務部門,拿出一部分資金和人力,組織一些年輕人,免費接受這些老手藝人的培訓,另外給這些老手藝人一些授課補貼,也許這樣,就可以把一些瀕臨失傳的手藝傳下去。
———據有關人員的介紹:在綏寧,共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官方和民間保護森林的封山育林石碑100余塊,這在全國都屬罕見。寨市鄉政府計劃收集散布在全縣各地的封山育林石碑,在寨市古鎮修建一個封山育林碑林,并向上爭取有關的項目資金。也許過不了多久,一個全國唯一的封山育林碑林,將在古鎮出現。
———漫步古鎮,你會發覺古鎮的節奏,是緩慢的。陽光非常柔軟,一厘米一厘米地,在青瓦屋頂和麻石街上,緩慢移動,好像配合著你緩慢的步子。若有雨,也是柔柔細雨。落在屋頂,落在路上,便升起一層薄薄的水霧。如來了風,也是柔柔和和,輕輕巧巧,沒有一點脾氣。人們說話,一概輕言細語;做事情,一概不急不忙。特別是那些老人,多圍坐四方桌前,聊天,打牌,抽水袋煙,或久久喝著一大碗油茶,一副任爾春夏秋冬的悠閑模樣。
———在古鎮的某個小酒館里,我曾就著一碟柴火臘肉和豬血丸子、一碟據說是黃桑來的小魚干,一邊喝著古鎮特有的糯米狀酒,一邊聽著陸記鐵鋪里傳來的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一邊想著一些或遠或近的事情,把自己隱身在古鎮的寂靜悠閑里。
那份微醺的愜意,那份飄然的輕松,至今還在回味。
作者:蘇新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