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市古城自古以來流傳一種"打銅錢"的舞蹈.解放初期,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歌頌中國共產黨,歌唱領袖毛澤東.以及各種喜慶活動,尤為盛行.
打銅錢,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舞蹈。道具簡單,一根紅布條,牽以數枚銅錢,或系于腿上,或扎在手腕,也有纏在頭部和圍于腰間的。動作粗獷而豪放,在陽光或篝火的照耀下,銅錢閃閃發光,叮叮噹噹,節奏分明。
但古城的“銅錢舞”,數百年來,卻別具特色. 常用小竹桿做道具,長三尺許,各節間鋸空,去半,節間穿紅線一根,并銅錢數枚,兩端還垂有紅纓三五來寸,節間間有紅漆塗桿。“銅錢舞” 多以女性舞之。她們手執“銅錢桿”, 以拍. 打. 挑. 敲等各種手法,配以優美的舞姿,“銅錢桿” 在頸部. 腰間或兩腿之間跳動。隨著整齊的舞歩,銅錢發岀叮噹聲,歡快明亮。
打銅錢的來歷,淵源流長。是通過幾千年逐歩演變才形成的。早在公元前西漢時期,相傳,除夕之夜,有給小孩“壓歲錢” 的習俗。但常被一黑身白手的妖魔偷去。使小孩受驚嚇,導至小孩妖孽纏身。后來,有人用紅線系以銅錢,或以紅紙包之,按放在小孩枕下,從此,妖魔見紅光而膽駭,遠而避之。小孩也從此“消災避難,易養成人”了。該妖魔姓“祟”, 于“歲” 同音,除夕之夜必須給小兒“圧歲”, 自然流傳至今了,這本是題外話。
但紅線系銅錢能壓妖孽鬼怪,是古人的一大發現。人們索性以紅布牽上銅錢,系在小兒身上,常年配戴,以保平安。
于是,“道教”士們在有重大的祭祀儀式時,也以此穿戴,作為驅鬼之利器。而百姓們在各種喜慶節日時,而做為歡慶之“道具” 用之。
唐宋時期,《易》學盛行,銅錢外圓內方,與“乾為天為圓. 為父為男”, 而“坤為地為方. 為母為女”等,同出一轍。于是,古時的〔愛〕神們,把男歡女愛,作為天地姻緣,中有紅線牽連,必得合歡之故也。原來,銅錢的外圓內方,也于男女有關了.
相傳,不知哪朝哪代,有一少年,姓楊,家貧,藉貫大約蘭家.朝儀方向吧.一老父常年腰腿風濕。順便常以竹鞭煙銅桿擊之,欲改燃眉之‘疾’, 然功效甚微。其時,遠房有一小姑探親,見煙桿上煙帒吊繩磨損,取頭上紅繩結之。說來亦奇。老父擊打之后,風濕之疾大愈。欲娶小姑為媳。定親之日,媒婆尊男方之言,特向小姑索紅繩一束。別無他求。結婚之日,年青人奉老父之命,用紅繩系以銅錢,纏于竹鞭兩端,請十數人各執竹鞭,前往迎親,銅錢叮噹有聲,引來四處人群,夾道觀看.
數枚銅錢,一絲紅線,不僅能圧妖孽,還可除病健身,更能把青年男女的姻緣,美滿的結合,這又是古人的一大發現.
也許這就是打銅錢的真實來歷之所在吧.
有詩云:
銅錢歌舞傳千年, 天地姻緣紅線牽.
更有紅纓驚鬼魂,銅噐作樂妖孽散。
作者:蒔水邑人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