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寨市古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聶德榮 攝)
寨市風景區包括寨市古鎮、正板古苗寨、天堂界古松林、云霧山四處主要景點,系清修《綏寧縣志》中所列“綏寧八景”(后來擴大為綏寧十景、綏寧十二景)的主要景點區。
寨市古鎮
在市城區位于今縣城長鋪鎮南16公里處,巫水一級支流界溪(又名西河、蒔竹水)中段旁,是通往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要道。四周環山,系湘中通往云、桂、黔古驛道的必經之處。傳為三國時諸葛亮率兵征南蠻的駐兵處所,因用石筑城,故名石城,亦稱諸葛城。唐代為徽州治所,人稱飛鳳徽城。宋代元豐四年(1081),以徽州地置蒔竹縣,遂為蒔竹縣城;崇寧二年(1103)改蒔竹縣為綏寧縣,成為綏寧縣城。元代依舊。
明代,縣城設提刑按察司分司、縣衙、稅課局、惠民藥局4座衙門,建郵傳總站縣前鋪。有縣學1所,后改為虎谿書院。設僧會司、道會司,有勝力寺、安平觀、社稷壇等宗教活動場所。洪武六年(1373)夯筑土城墻,周長2里許,開東門、西門、南門。正統元年(1426),縣城被以蒙能為首的苗民義軍攻破。成化六年(1470)改筑石城墻。設有督備哨,駐兵84名。萬歷二十五年(1597),知縣秦任劉率百姓疏通西河,寨市開始通舟楫。今遺存的文物古跡有:安平觀鐵鐘,鑄造于成化七年(1471)三月;方石城墻殘段,改建于正德元年(1506);仰高亭碑,嘉靖二十五年(1546)七月,少尹任綬刻立,這一年綏寧知縣高應冕升任河南光州知州,任綬建亭紀念高,故名仰高亭,亭內立碑,請高撰寫了碑文。
清代,城墻多次修葺,計長336丈5尺,底寬8尺,頂寬7尺,內外俱砌方石,頂鋪石板,雉堞高3尺5寸。雍正六年(1728),為彈壓少數民族,始設綠營,稱綏寧營,但營署設在黃桑,故俗稱黃桑營,駐游擊一員,轄全縣11汛400多名兵丁;縣城僅設縣汛,駐千總一員,兵丁100名。城西山坡上建有烽火臺,乾隆九年(1745)復修,南連黃桑,西連靖州,北連長鋪、水口、聯民等地,用于傳遞緊急軍情。其他設置與明代大同小異??h城經歷過的重大戰事有:咸豐十年(1860)九月三十日,太平天國石達開部攻陷縣城,殺死知縣吳熊和典史馬景恒。同治二年(1863)八月十八日,縣城再次被石達開部攻破。清康熙版《綏寧縣志》列有“綏寧八景”,其中縣城占了六景,即高功春色、金釵西垂、七星森列、文筆凌云、四山環翠、一水紆藍,今俱已衰敗。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跡有虎谿書院章程碑,光緒六年(1880)刻立,綏寧籍進士袁繡錦作序;西河巷(今名西河街)。另有近年從全縣各地搜集保存于寨市鄉政府的一批古代保護山林碑,在全省乃至全國獨一無二。 {Ky:PAGE}

(寨市 資料圖片)
民國時期,除知縣公署外,新設國民黨縣黨部和一些群眾團體,機關多借廟宇辦公。還先后增建貧民工廠、郵局、電信分局、完全小學、初級中學、簡易女子職業學校、簡易鄉村師范學校、綏寧縣立初級中學、民眾教育館、民報社、衛生院、公共體育場、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忠烈祠、福音堂等。并將城東南的云霧山定為名勝。有街道8條:縣正街、西正街、十字街、新街(即清時的西河巷)、對河街、老東門街、武官衙門街、南門內街。有巷子6條:蘇家巷、傅家巷、黃家巷、三星塘巷、水西門巷、城墻腳巷。黨政機關多集中于縣正街,文化單位多集中于對河街,商店多集中于西正街、十字街、新街。此外,還有8廟:孔子廟,關帝廟、南岳廟、財神廟、火神廟、龍王廟、城隍廟、飛山廟;3館:長郡館、寶武館、江西會館;2庵:祁陽庵、磐古庵;2祠:忠烈祠、龍氏宗祠;1亭:八角亭;1觀:九龍觀??上?954年和1956年發生兩次大火,特別是第二次大火幾乎把建筑物(包括西河橋)燒光。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大事紛繁。1915年,袁世凱謀改帝制。8月,覃漢山和葉顯廷響應孫中山為首的中華革命黨號召,在縣境組織3000余人起義反對帝制。12月護國戰爭爆發,義軍積極響應,攻占縣城。1916年2月12日,護國軍右翼(黔軍)派遣統帶王華裔率游擊隊聯合覃漢山、葉顯廷之農民護國軍,在天堂界大敗袁世凱的北洋軍胡瑞麟旅,16日攻克縣城。3月下旬,護國軍與胡旅展開拉鋸戰,三次攻克縣城,月底把胡旅攆出縣境。1921年,覃漢山、葉顯廷的農民軍聯合黔軍剿匪游擊營攻占縣城。1926年,楊英華、劉之光、彭作述回綏寧開展農民運動,在縣城成立共產黨綏寧特別支部。1930年12月21日,紅七軍在鄧小平等人領導下,攻占綏寧縣城。1934年,蔣介石下令圍堵轉移中的中央紅軍,在湘西南建立碉堡封鎖線,綏寧縣城外建碉堡3座(今僅存1座,位于高功山頂)。1938年7月7日,為紀念蘆溝橋事變發生一周年,在縣城公共體育場建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1947年1月,縣長康文江下令拆除縣城城墻,改建環城公路,但城墻拆而路未成。1949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38軍112師解放綏寧縣城;11月1日,綏寧臨時縣政府成立。保存至今的民國時期文物和名勝有:鄧小平臨時住所、高功山碉堡、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云霧山、新街(即今西河街)。
1950年5月6日,匪首龍懷麟率中華民族自救軍第3方面軍第5縱隊攻陷綏寧縣城,自立縣政府。10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36師406團解放綏寧縣城,中國共產黨綏寧縣工作委員會和綏寧縣人民政府掛牌辦公。1954年10月18日,縣城遷往長鋪鎮。寨市從建石城起,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現代,建城共計1800多年;作為綏寧縣縣城,歷時873年。2009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寨市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4月20日,國務院批準寨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5月,寨市籍人杜勤德捐款116萬元,復修名勝西河橋。如今,花橋夕照、古街夜市、高井懷古、城墻殘影成為新的景點。
西河橋初建于何時,無資料可考。已知清代雍正五年(1727)眾人捐款建橋,此后屢毀屢建。原名萬年橋,后改西河橋。最近一次修建為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橋長68米,因舉全縣二十四里(里相當于今之鄉)之力,故設計為二十四排。此外,為了解決各地現有風雨橋牲畜經過時污染橋面的弊端,設計者首創在主橋之側加修副橋,讓人與畜分橋而過,千年難題遂被破解。橋中部有塔,瓦蓋五層,每層八角。正橋橋面沿中軸線鑲嵌108塊石板。橋之兩端設計為牌樓,上部雕塑著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古裝人物,互相組合表述著一個個歷史故事。解放后,西河風雨橋保存完好,是老縣城集商貿、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最佳場所,可謂“遙望雪峰八百里,堪稱湘西第一橋”,不幸于1956年焚毀。人們期盼了半個世紀以后,寨市籍人杜勤德慷慨捐資116萬元,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復建西河橋,并延請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題寫橋名,鐫刻在牌樓上端的石碑上。整個工程于2010年4月竣工。 {Ky:PAGE}

(正板古苗寨 王群榮 攝)
正板古苗寨
位于寨市西郊8公里處。明朝代宗景泰七年(1456),楊正綰后裔楊正板從東山峒遷居蒔竹峒,開墾荒山,造林植樹,其定居點逐漸發展成為苗寨,后人遂以人名作為寨名。該寨發展到約50戶人家300來人口后,因其地狹小,新產生的人口遂向當地各條山沖遷移,今已形成行政村,仍以“正板”命名。寨外豎著兩組2米來高的旗桿石,上面雕刻著動物和植物圖案。寨內是清一色的百年以上的吊腳樓,自然組合成若干個四合院。巷道連接著各家各戶,主巷道的轉彎處豎立著一塊石碑,鐫刻著“泰山石敢當”5字,透露出世世代代正板人的不屈不撓性格。一些吊腳樓的堂屋里,掛著一幅幅黑底金字抱柱木聯和橫幅匾額,上面標注著清代的年份和制聯受聯人、制匾受匾人的姓名。一戶人家還保存著先祖在清代黃桑營從軍站崗放哨時的御寒軍帽。村寨周圍生長著8棵數百年樹,據傳是楊正板親手所栽,至今郁郁蔥蔥。
天堂界
位于包茂高速公路樂安互通以東3公里處,樂長連接線和在市通往靖州的古驛道都從此處經過。這里古松滿山,樹干筆直挺拔,樹冠蒼翠欲滴。當朝陽冉冉升起時,林中霧氣濛濛;當夕陽漸漸西下時,林中蟬唱鳥鳴;刮大風時松濤滾滾,下大雨時雨聲陣陣,炎夏中涼風習習,寒冬里翠松披銀。無論古今,凡過此處,挑者停擔,騎者下馬,更有古代文人呤詩賞景,現代游客攝影留念。此地不遠處的山頭上尚有古代烽火臺遺址。這里還是1916年的護國戰場,該年2月,護國軍同袁世凱的北洋軍在林中鏖戰,護國軍大獲全勝,至今尚有壕塹殘跡。1982年,香港鴻輝電影制片公司拍攝《炎帝傳奇》時,不遠千里,拉來劇組,在這里仿先祖樹上結巢,精心拍攝部落原始生活。1985年,中南林學院祁教授專程前來考察,驚嘆這里是“江南僅存的一片好松林”。198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進行南方視察時,在此處下車,稱贊綏寧縣森林保護工作搞得好。2009年,省委書記張春賢路過此處特地下車,步行古代驛道,欣賞美麗松景,諄諄囑咐唐淵、羅建南等綏寧縣黨政領導一定保護并用好這片松林。 {Ky:PAGE}

(云霧山 聶德榮 攝)
云霧山
坐落于寨市東南7公里處,系長條型斷塊山嶺,由冰磧礫泥巖構成,因經常云遮霧罩而名。主峰海拔963米,歷代常有游客上山攬勝,舊縣志中載有很多篇文人游云霧山詩。
云擁天闕西北走向的山嶺數峰相連,常有云霧纏繞,望之猶如天上城闕。其中有一缺口,巨石南北對峙,傳說北為公龍之首,南為母龍之頭,公母二龍共同守護著山底寶物。公龍頭上建有朝陽庵,分里、中、外三進,正殿上菩薩高約丈余。母龍頭上建有寶鼎庵,沿山坡層疊而上,分上中下三層,殿堂后有一石突出,被奉為龍頭。二庵兀立山頂,舊縣志稱“剎懸天半,云覆山腰”。每當旭日東升,二庵的鐵瓦反射著陽光,現出道道金光。崖壁上生長著桃樹,傳說是天上王母娘娘蟠桃園中的壽桃種子掉落凡間長成。朝陽庵前有棋盤巖,舊縣志“古跡”載:“棋盤巖,治東云霧山,雙關對峙,中有石方丈余,尖石斜木,俗稱仙人棋局。”站在山上俯視,西部的舊縣城和東部的黃桑自然保護區一覽無余,大有“欲覽飛云生霧處,到茲一洗眾山空”之感。山坡的東面有一個洞,高、寬、深各約5米。洞口有石砌拱門,上刻“全緣洞”,系住持圓寂之處。清代雍正二年(1724),綏寧知縣王作楷游山后寫下“群峰煙擁三秋翠,萬壑風生六月寒”的佳句。乾隆六十年(1795),知縣王玉輝據其詩意,將云霧山風景取名“云擁天闕”,補入綏寧十景。民國二十九年(1940),綏寧縣政府作出決定,將云霧山定作綏寧縣的名勝,每年撥出一定款額交給寺住持,作為名勝管理經費。上世紀70年代,一場山火將山頂的兩座庵堂燒毀,今僅存遺址。
中庵(云霧寺)坐落于云霧山腰,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住持常明笠修繕。民國12年(1936)起,住持為僧悟玄,通醫術和氣功,1952年圓寂后庵廢。1978年,寨市信士龍章潤等人募捐重修,改名云霧寺。1980年僧寬通為住持。1994年,尼姑鄧岳生由南岳來此住持,2004年圓寂。云霧寺前有山門,中有天井,后有大雄寶殿。周圍山峰高聳,林木蔥郁。寺內香煙裊裊,磬聲不斷,遠近香客,絡繹不絕。
山林防火了望臺、防火線上世紀70年代,山火將云霧山大片森林和山頂兩座庵堂燒毀。寨市林場汲取教訓,在朝陽庵址修建一座磚木水泥結構的山林防火了望臺,圓柱型,二層。防火期間,有專人了望,半徑達數十公里。與此同時,在山頂沿山脊開挖山林防火線,寬約5米。線內的樹木被伐盡,雜草被鏟光,線兩側栽種不易燃燒的闊葉樹種。一旦山坡發生火災,即便燃燒到山頂,也能有效地防止蔓延到另一面坡。防火線發明于1954年的界溪口鄉(今黨坪苗族鄉界溪村),1954年全縣推廣,1955年起全省推廣,直至現在仍是防止山火蔓延的有效方法之一。
【編輯:王偉琪】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rednet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