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一句“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堂皇嘹亮口號 ,似已銘刻在大人們的頭腦中,溶化于家長們的血液里;也成了束縛孩子天性與自由的桎梏,以及某些“為人師表”者們的搖錢樹、聚寶盆,幾乎要成當今社會的又一“主旋律”。
要不要“早教”不應該是問題,“教什么”“怎樣教”才是問題。美國幼兒園里,兩歲班成天涂鴉、三歲班種豌豆苗給父母做禮物、4歲班烤小蛋糕,你可以說是早教,也可以說是不務正業。中國父母兩歲教唐詩、三歲教漢字,你可以認為是早教,也可以認為是拔苗助長,結果即使沒把孩子累倒在起跑線前,也會大大減弱他們求知的興趣。
每當寒暑假來臨之際,同時也是中小學生學習時間與生活規律變化與調整之時,也就意味著家長們需要另掏一筆不菲開支之際;要不然,你家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小二郎”們如同歌詞中所唱的“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狂,只怕先生把我罵......”,回頭就會“自愿”或“被志愿”纏著家長與大人,給自己報上三五個培訓班,已屬正常得很的事;“假期”的他們忙的連軸轉,連作業都只有依靠晚上或是開學前夕“突擊”了,平日幾乎成了高速旋轉的“陀螺”。可是,一些平時熱衷高唱“一切為了孩子的未來”,極力提倡“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有識之士們,此時卻或是“無暇顧及”,或許正在“沒事偷著樂”了哩。
其實,只要稍微關注一下外面,就不難體會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在很多國家,學校與社會都在為給孩子營造一個真正輕松快樂的暑假而努力,讓孩子們在暑假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學會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美國,學校的假期相當長,因地域差別為一個半月至三個月不等,大部分暑假沒有作業或只有很少作業。在日本,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開設不下百余種興趣小組,每個學生幾乎從小便會在此培養以及鍛煉人際關系以及協調組織能力。在韓國,小學生假期通常會離開家去一些旅游地或是野外爬山、游泳、活動,以培養團隊精神。在法國,不少中小學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本國西部或是南部的葡萄酒產地進行工業旅游,對民族的歷史與傳統進行具體與形象的了解......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們是真心實意為孩子們著想的話,或許也不難從中得到啟發,總之莫讓“放假”變“假放”為宜。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陳春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