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012年以來,我縣的文化產業呈現一派火紅景象,令我們幾乎有點目不暇接。
年初縣城巫水河兩岸防洪景觀工程“文化長廊廣場”的竣工開放,把獨具綏寧地域特色的風景民俗以版畫的形式融于其中,大幅提升了縣城的文化品位;隨即又是綏寧新聞網的隆重推出,為廣大網民進一步了解、熟悉與熱愛這曾被聯合國譽為“神奇的綠洲”的一方熱土、同時也為綏寧鄉親父老大顯身手提供了一方展示平臺;期待已久的我縣星級豪華多功能國際影城即綠洲3D影城已于8月1日正式營業;《綏寧藝苑》的試刊號已經公開發行......眼下,又一重要文化工程——民族風雨橋又已經開始動工修建,預計來年就會初具規模,令人不得不發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感嘆。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縱觀如今的本山城文化產業,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都早已今非昔比“鳥槍換炮”了。回想上世紀末,在筆者學習與實踐寫作業余通訊報道時,或許由于先天不足條件所限,或許是不懂笨鳥先飛之故,若問付出與回報之比,實在是問心有愧羞于啟齒。那時盡管已有數碼產品、電腦網絡,卻遠沒有普及到自己頭上,全靠在業余時間埋頭“爬格子”、抬腿跑郵局,下鄉采訪時往往騎輛破單車,“除了鈴鐺不響其他都響”,沒少被別人誤為“漁翁”、“騙子”、““人販子”,遭白眼質問是家常便飯;更別提什么“一鍵搞定”、“網上交流”,偶有自認得意之作,也得默默祈禱傳情鴻雁、編輯大人多多幫忙,不要讓它過早去了廢紙簍或是廁所間......
有道是“花香自有蜂蝶來”。據說,連大自然中的花朵也會用心的裝扮自己,以求獲得更多的青睞;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蜜蜂最愛的是色彩鮮艷的紅花,難怪每年桃花月季水仙映山紅荷花大麗美人蕉木棉花玫瑰花山茶花......似乎都不約而同加入了紅花行列,而且還會輪流“坐莊”,在生命力旺盛時爭相開放紅花朵朵,盡可能的吸引蜜蜂蝴蝶們,為自己“義務打工”傳播花粉繁衍后代。當然,這絕不意味著人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或是就無所作為;恰恰相反,人為的因素起決定作用。據筆者坐井觀天的觀察,本縣文化之花的競相綻放,無不都是“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因而每年每月、每時每刻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在為盡可能的提高群眾的精神素質、繁榮與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更為本縣人民的精神文明之花盛開不敗,而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心血與汗水。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陳春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