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是一個人獲取知識的地方,是一個人接受文明、展開夢想的地方。她就像一個人的母親和故鄉,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雨,永遠也不可能忘記。
凡是上過學的人,都有自己的母校,這是所有讀書人的幸福。
我也有我的母校,小學的、中學的、大學的,但是現在,我卻不知道我的母校在哪里。
我的小學是在綏寧縣水口公社毛坪大隊上的。毛坪大隊小學是一座木屋,我們幾個年級擠在一間教室上課,黑板上寫不下的時候,我的啟蒙老師陶紀文先生就在地板上寫字給我們認。后來毛坪大隊改毛坪村,毛坪大隊小學也改毛坪村小學,再后來,不知為什么又改成了侯家村。實行計劃生育后,新出生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適齡兒童越來越少,加上外出務工的村民不斷增多,他們的孩子也隨著外出就學,因此,幾年前,侯家村小學再也無人上學了,盡管村民們不樂意,她還是解散了。
1976年,我從水口公社中學初中畢業后,本應該到綏寧三中上高中,但就在那一年,中國的教育體制發生了變化:大學下放到縣里,高中下放到公社,初中下放到大隊。水口那個小小的地方,有史以來第一次辦起了高中,我也非常“幸運”地成了水口公社中學第一屆高中生。桌椅沒有變,教室沒有變,老師也沒有變。我們的數學老師袁子南先生,我上高小時教我的小學,我上初中時教我的初中,我上高中時還教我的高中,那樣的學校教學質量可想而知。果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也就是我們畢業后,水口公社中學的高中便被撤消了,我們則成了唯一一屆公社高中畢業生,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1979年,我參加全國高考,考取了武岡師范學校。武岡師范是當代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博士于1936年創辦的,由省立衡山鄉村師范學校、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發展而來,屬中專層次,以培養小學教師為主,在當時的湘西南地區聲名顯赫。然而,在她度過了六十歲生日后的1998年,卻停止了普通招生。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教育發展迅速,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中專生已經沒人要了。武岡師范風光不再,已是歷史的必然。武岡師范漸漸成了一所綜合性學校,小教大專班、職業技術培訓、幼師、高中初中……為了生存,有什么招什么,武岡師范學校其實早就名存實亡了。
1985年,我帶職到邵陽地區教師進修學院進修。因為師資缺乏,當時,不少只能教小學的中師生在教初中。為了提高這部分人的教學水平,邵陽地區辦了那所教師進修學院。我又有幸成為第一屆學員,其實也是唯一一屆。學院剛開辦,在白田村,操坪還是煤渣,道路都是泥巴。學院只能教學,邵陽師專負責考試發文憑。1987年,我們快要畢業時,正逢邵陽撤地建市,邵陽地區和邵陽市組建成現在的邵陽市,邵陽地區教師進修學院也就和邵陽市教師進修學院組建成了邵陽教育學院。邵陽地區教師進修學院很快從學校名錄中消失了。
1990年,我參加了湖南教育學院的本科函授學習,1993年畢業。我們是在婁底站面授,所以直至今天,我也沒有去過湖南教育學院。我一直想去拜見一下我從未謀過面的這所母校,以了卻一個學子的心愿,但現在看來也不可能了,因為為了整合教育資源,湖南教育學院早已合并到湖南師大去了。湖南教育學院的名字,就像我的經歷一樣,只能到檔案里去尋找了。
我的求學之路曲折而漫長,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這個世紀初,從小學到中學、到中專、到大專、到本科,然而,我的母校卻一所一所地沒有了,這不免讓我感到遺憾,感到傷感。但是轉而一想,這不正說明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么?我每一所母校的失去,對我們的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進步,一次發展。由此我又感到十分欣慰,并由衷地高興了!我自己的母校雖然沒有了,但我的祖國母親卻更加繁榮,更加強大了!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陶永燦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