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于家大院印象
從綏寧縣城出發,沿省道S221往北走52公里,有一片歷史悠久的富庶之地——李熙橋。
李熙橋原名武陽砦,系五代后漢乾祐二年(950)楚王馬希萼所置。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至二十五年(1155),綏寧縣城曾由在市搬遷至此。如今,在市有蒔竹水,李熙蘇家州有一座蒔竹山。隋末唐初,大洞真人李熙山在這一帶修行練道,據說他經常修煉的地方,就是那座千年石拱橋。李熙山去世后,人們把石拱橋取名叫李熙橋,后來又用李熙橋取代了武陽砦,并沿用至今。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于家大院,就在李熙橋。
與北方那些有名的大院相比,比如喬家大院,比如朱镕基題詞的王家大院,于家大院其實算不得一個“院”。他沒有什么主體建筑,也沒有一個集中的院落,他只不過是由二十多棟房屋組成的一個民居建筑群而已,他是李熙于家世世代代以燕子銜泥的方式,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一處棲身之所。
然而,這正是于家大院可以展現給世人的地方。
我幾次穿行于大院的建筑之間,有時披一縷陽光,有時仰望一綹緩緩炊煙。踩在那些清滑的銅鼓巖上,時不時會遇上一群雞或一只狗,也能偶爾看見一個小孩咬著手指,怯生生的從門里探出頭來,小心地打量著南來北往的游客。這時候,我總會有一種回到了家的感覺,我浮躁的心忽然變得安靜起來,我的靈魂也得到了暫時的安歇。我真想在某一塊石頭上坐下來,而且長久地坐下去……古宅院、古建筑我去過不少,可只有于家大院才能讓我的心安靜下來。
于家大院整個群落座北朝南,與古代皇家建筑的取向完全一致。同時它又依山傍水:后面是一座無名小山,當地人稱作靠背山,如同一把椅子的靠背,給人以安全和舒適。小山高不過數十米,坡緩土厚,山上樹木茂密,四季蔥蘢,既涵養了水土,又可以阻擋北來的寒風。大院的西部,是一個小土崗,土崗上面寬闊而且平坦,它可以遮擋西曬,秋收時又可以晾曬糧食。更為主要的,它如同一把椅子的扶手,又好像椅子前的一條案幾,“前方有案,家財萬貫”。小土崗在于家大院的風水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村子前面,一灣河水環繞而過,內行人習慣叫它玉帶水。它的名字叫蓼水,是綏寧第二大河流,它穿過的是一片廣袤田地,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史以來,于家人既得了水的便利,又從未受過水害之苦。于家的子孫們,真是享盡了祖先們的庇蔭。站在后面的小山上就會發現,于家大院的選址,巧取了風、水、山、崗、日照之利,又規避了風、水、山、崗日照之害,這是樸素的風水理念和陰陽太極思想的完美結合。山水相濟,藏風得水,天人合一,于家大院達到了中國風水的最高境界。
漫步于家大院,常常有一種來到深宅大院的感覺,巷巷道道橫七豎八,走來走去好像總在原來的地方徘徊。據介紹,于家大院有4條縱道,8條橫巷,而且都是按八卦太極圖布局,巧取陰陽,設計周密。專家說,這是中國農民家庭合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各棟建筑沒有等級之分,家家戶戶各自建造,卻又規模一樣,風格一致,整個建筑渾然一體。修建這些房屋時并沒有統一規劃,但仍能形成一個十分和諧的整體。現在,這種家族式的群居方式不復存在,而在200多年前,這幾乎成了一種自覺。
于家大院的建筑材料都是產于當地的青磚、青瓦。這種材料膨脹系數小,強度高,不會風化。它表面平而不滑,光而不亮,夏天能夠吸潮,冬天可以保暖,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建筑智慧。仔細看看還會發現:家家戶戶的墻磚上,都燒刻了各式文字,什么時候平地基,什么時候上梁,師傅是誰……記錄得詳詳細細,從這里可以知道,那些磚瓦都是專門定制的。因了這些文字,于家大院自然就有了更高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陶永燦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