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竹子之鄉”和全省竹產業建設示范縣的湖南省綏寧縣,念好自己的“山字經”,近幾年在竹子身上做出了一篇篇頗具特色的好文章。過去被視為山中尋常物的竹子,如今在綏寧人的手里變成了“竹寶”,楠竹平均綜合利用率由56%提升到85%以上,單株楠竹平均產值由10多元增加到40多元。全縣現有楠竹56萬多畝,立竹蓄積量8000多萬根。全縣楠竹產業年總產值近9億元,農民年人均竹業收入達730多元;楠竹年稅費收入達2200多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贏”。
念好自己的“山字經”,實質是正確認識和立足于腳下“一方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盡其能,各顯神通,從山區實際出發轉方式調結構,加速發展本地經濟。拿楠竹的開發利用來說,過去該縣農民靠竹山挖竹筍吃、用楠竹編籬笆圍菜園、拿楠竹當柴火燒?,F在思路拓寬了,方法對頭了,楠竹派上用場。從竹編、竹器到竹木復合板、竹筷、竹保健品、竹炭、竹汁、竹工藝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帶動竹梢、竹青、竹黃、竹葉、竹籜、竹枝、竹廢料等邊角料的開發。竹產品既用之于建筑、食品,又用之于旅游、保健、日常生活,還出口創匯,遠銷日美、東南亞等地區,效益大增,并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如果不是這樣,靠山不會吃山,或者偏偏要去吃水,勢必事倍功半。
山,是聚寶山;樹,是搖錢樹;竹,是黃金條。滿山遍野的楠竹,是金、是銀、是鈔票。在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山區人民要念好自己的“山字經”,拓寬思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更好地開發這些“寶藏”,造福于社會、造福于子孫、也造福于自己。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冰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