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清明節到了,不少地方積極打造綠色、生態、和諧清明,傳統的清明習俗在植入“低碳”元素,釋放出更文明、可親的氣息,“低碳”清明更清明。
時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清明時節焚燒祭品、鳴放鞭炮等祭掃方式,不僅與全社會所提倡的“低碳”、生態、環保”生活方式不符,也產生大量廢氣和垃圾,污染生活環境,而且容易造成清明時節“火”紛紛。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變更,正在為傳統的清明節增添新的文化內涵和注解。
今年清明,各地倡導鮮花祭掃、詩賦祭掃、信函祭掃、音像祭掃、手機短信祭掃、網絡祭掃、植樹祭掃、栽花種草祭掃等“低碳”環保祭掃,讓“低碳”的祭掃方式從新潮的“概念”走入實際,讓它在生活中找到“落腳點”。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們文明、健康生活的需要。
“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祭祀先人,關鍵在于心誠,以文化沐浴心靈。孝時“一碗湯”用過祭時“萬炷香”,生時盡了孝,死后用“心香” 祭祀,這才是對逝者最好的慰藉。如此“低碳”清明,也是給逝者一份“節儉的尊嚴”,也就更文明、更環保、更清明。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冰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