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個單位出了問題,發生事故,單位領導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動,檢查其中的錯誤,很有必要。如:發生火災事故應“反思”,出現交通事故應“反思”,水庫垮塌應“反思”,江河決堤應“反思”,樓房倒塌應“反思”,橋梁坍塌應“反思”,等等。通過“反思”汲取經驗教訓,可以亡羊補牢,杜絕或減少類似事故的發生。但是,不少單位領導總是要在事故發生之后才“反思”,為什么不在問題出現之前多一些“正思”呢?“反思”更應“正思”。
“正思”,就是對工作的思考和籌劃,對事物的發展趨勢及其結果進行科學預測和把握,以及對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所采取必要的預防和應變措施,防患于未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正思”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首要環節。開展一項工作,領導干部必須首先廣泛調研、周密計劃、科學預測、制定應變措施,當“事前諸葛亮”,不當“事后諸葛亮”。這樣,才能牢牢掌握主動權,實現工作目標。
“正思”與“反思”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認識事物的一個完整過程。“正思”是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的標志,重視“正思”能有效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少走彎路。“正思”不夠,工作就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正思”不排斥“反思”,“反思”有利于“正思”;“正思”包含著對一個事物運動過程的“反思”,“反思”促進對后一個事物運動過程的“正思”。“反思”更應“正思”。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冰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