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母,是中國農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對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是萬物的生靈,在人們心目中倍覺親切和崇高,被視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千百年來,民眾為了生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目的,建廟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賜福滅災,給眾生帶來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為歷代民眾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之盛舉.
綏寧李熙鎮有著深厚的地母文化情結,在李熙鎮槳塘村建有地母庵,在文革中被毀,曾被改作李熙鎮中學,中心小學和農械廠。
地母庵的大廳被改為鎮中學會場,由落差近一米的二個大廳組成,可容納近千人開會,足見其規模宏大。
地母庵一旁的廣竹水(白玉河)上座落著一座由石墩和木材橫豎疊成橋面的橋,橋面上修有橋亭。名三官橋。六十—七十年代拆橋亭做公路用橋。七四年拆木材疊成的橋面在原有的橋墩上修建石拱公路橋至今。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早期遵奉三位天神。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
地母庵、三官橋等地母文化在綏寧縣是李熙白玉一帶獨有的文化現象,研其起源一是:是中國農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對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二是:中國古代風水說是一種大地有機說。它是由原始的"地母崇拜"思想發展而來。從紅巖至關峽,夾在綏寧和武岡的高山如同女陰,風水說不僅把大地本身看作一個母體,而且把大地各部分山體所在也看作是一個又一個本質上類似的母體。而地母庵、三官橋洽處經上水口進入村莊地方。風水說認為大地有生氣如同人之有生氣,大地孕育萬物如同人之繁衍生育。由于原始時代人們把人的誕生和氏族的繁衍歸功于女陰,因而產生過長時期的女陰崇拜;同樣,由于人們把人的生存和萬物的化生都歸功于大地,因而有過廣泛的"大地為母"的思想。從"女陰崇拜"到"地母崇拜",有著本質上的傳承關系。這便是在綏寧縣是李熙白玉一帶獨有的文化現象的根本原因。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于光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