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長沙11月14日訊 據湖南衛視新聞聯播報道 綏寧縣是一個解放了兩次的縣城,1930年,張云逸、鄧小平率領的紅七軍從廣西進入綏寧,在老縣城寨市設立指揮部,駐扎了三天兩夜,拿下了部隊起義后北上的第一場勝仗。1949年建國后,綏寧縣人民政府成立,不久卻被土匪部隊扼殺。次年10月縣人民政府再次成立,1954年縣城從沒有水源的寨市遷往巫水河畔的長鋪,就此安了家。歲月像巫水河一樣流逝,大院也漸漸變得老舊,原本打算修院子的錢,在2009年化作了抗洪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救命錢”。
【正文】
【配音】綏寧縣城被大山包裹著,開車一刻鐘就能逛完。從縣中心街的一條側路拐進去,就是縣委大院。三幢上世紀50年代建起的蘇式辦公樓,和后來陸續修建的幾棟磚房,把院子填得滿當。今年80歲,曾任縣黨史辦主任的袁光槐老人回憶,1952年修院子,石材沒路運不進山,鄉親們拆了老縣城寨市的城墻,百八十號人趕著馬車、肩挑背扛走十幾公里路,把石板駝進城。
【同期】
袁光槐:(小跑)這塊就是,這么大一塊塊蠻漂亮的,還有更大的,破壞掉了,這么寬一塊,打爛打爛,變成這么一塊塊的,這就是原來的老石板。
記者:這個相當牢靠啊,用了這么多年。
袁光槐:都是青的呢,原來都是青色的。
記者:那這么大一塊當時要幾個人抬?
袁光槐:四個人一起抬!
【配音】
有新同志來,袁老都要講講修院子的故事。他記著數,為了給同事騰辦公室,四十多年里他挪了22次窩。今天,這里好幾棟樓里還擠著十來個單位,六七個人一間房,幾百人“掛號”用一個公廁。地板打上鐵皮的補丁,防不住老鼠洞。71歲的縣原史志辦主任袁公湘說,他上班養成個習慣,隨時瞅瞅天花板。
【同期】
綏寧縣原史志辦主任 袁公湘:下雨那個瓦,那個水啊,把石灰沾濕了,結果那個石灰塊就掉下來,我們坐那個辦公室就打在桌子上,結果我頭上就打下來幾塊。
【配音】
綏寧有59個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村,近4萬人在危險和警戒區居住。這幾年政府采取資助、獎補的辦法,為上萬戶鄉親改建危房或避險搬遷。山腳下,建起的不止有聯排成片的新房,還有設施齊全的村部,搬家的村民們做起了楠竹和農產品生意,生活在慢慢地變好。綏寧曾是邵陽富縣,林木資源匱乏后漸漸落后,城市破舊、臟亂。從2008年起,綏寧啟動了15個城市建設項目,污水處理廠凈化了巫水河,百馬灘大橋連起縣城和經開區,懷通、武靖高速正在綏寧交叉,進出山城更方便了。巫水沿岸建起了山歌走廊,市民們自己為它配唱。縣委大院打通了一堵圍墻,和山上的植物園連在一起,成了市民們休閑的樂園。
【同期】
綏寧縣委書記唐淵:我們是2927平方公里,縣委大院是我辦公的地方,2927平方公里,就是一個大院子,是縣委、縣政府工作的大院子。也是綏寧人的大家園。
【修橋實況】
【配音】
大院如昨,與大院同修于50年代的這座長鋪老大橋正在翻新路面。當年鄉親們從這里過身,運來了修院子的基石。橋的那一頭,老縣城寨市作為紅色旅游景點被人熟知。紅七軍指揮部所在西河街,今天還有個名字,叫小平街。
【紅七軍指揮部黨旗鏡頭結束】
【歷任書記名錄】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湖南衛視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