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傳出精神:2014年開始,我省將對市州、縣市區全面小康成效進行綜合考評,對各市州,將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和資源環境六大類指標進行考評;對縣市級的考評,指標體系則對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包括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民主法治和生態文明五大類指標;而在經濟發展指標中,又降低了GDP的權重,增加了經濟質量、人均均量和經濟結構指數的權重。
客觀而言,多年來考核官員時習慣性的唯GDP是從的考核模式,對于地方官員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膽大妄為”是一種激勵,這種“激勵”的背后往往會讓個別地方不擇手段實現發展目的。屢見報端的“污染三高”企業的盲目引進、地方債臺的高筑、竭澤而漁式的資源開采等經濟發展方式,不能不說是一些官員在扭曲的發展觀之下,缺乏政治遠見和能力的丑態。此次新采用的分類考評就是一個“指揮棒”,讓地方政府在關注發展速度的同時,必須兼顧發展質量,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筆者認為,不唯GDP比堅持GDP置于首位,更考驗官員的責任和膽量。因為,不唯GDP考核得到的是一種長遠的效果,是一個短期內無法看到的政績,地方官員如果沒有足夠耐心,如果沒一個真正的不計名利得失的為政觀念,他們無法真正走出唯GDP的桎梏。所以,真正的打破唯GDP論英雄的舊考核模式,需要的應是自上而下改變,需要的是真正來自高層的實踐和決心,也惟有此,才能給真正“不唯GDP的地方和官員”撐腰。這正是不唯GDP論英雄的精神應有之義。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明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