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下農村,進入臘八后,年味就慢慢地濃起來,春節的序幕也將徐徐拉開……
在老家邵陽綏寧縣農村,年前幾乎家家戶戶要打糍粑。打糍粑的時候,大家都盡情地忙,誰也不甘落后。舞大槌的、團粑的、抹油的、擺粑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大堆人在堂屋里忙得團團轉,其樂融融。大家聚在一處,邊忙邊笑,邊做邊吃,那香噴噴的糯米飯,那軟和和的熱糍粑,讓人的肚子好飽好飽啊,連晚飯都不想吃了。
新春佳節,糍粑是我們那里上等的佳品,成了過年的象征。圓圓的白白的亮亮的糍粑,既像一個個銀圓,又像十五的月亮,比浙江一帶那長條形的年糕漂亮多了。
做甜酒,是我們當地農村過年的重要節目。每家要準備幾斤上好的糯米,拿一個洗得干干凈凈的瓷盆或不銹鋼盆把它們泡起來,半天以后就把這些糯米撈起來上籠蒸,然后再把它們倒入干凈的器皿中,待晾到一定溫度(約35度左右),就用同樣溫度的白開水把那些糯米飯一點點撥開,拌入甜酒曲,攪拌均勻,用手在中間摁出一個小坑,為米酒發酵做“酒坑”用,然后在器皿口上覆蓋上一層保鮮膜(需留出些許縫隙),蓋上蓋子并用毛巾或棉被包起來(以保暖),48小時以后一盆又香又甜的甜酒就做好了。
這種甜酒清甜可口,不含酒精,老少皆宜,喝幾大碗都不醉,平時自己一家人喝,若是來了拜年的客人拿出來招待,既方便又快捷,客人喝了,甜絲絲的。如果甜酒里打幾個雞蛋或放些湯丸,則更加美味無窮了。
正月初一放開門炮,也是我們那里過年的主要標志,一是為了圖個吉利,二是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除夕夜,酒醉飯飽之后,那時沒有央視春晚,一家人則圍坐在灶屋火爐旁,一邊烤火,一邊說笑,母親照例給我們兄弟倆各發2毛壓歲錢。這2毛壓歲錢,第二天,就變成了一掛五百響的鞭炮了。
我們那里過年還有一個亙古不變的習俗,就是去給長輩拜年時一定要放鞭炮。我想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告訴主人:客人來拜年啦;二是增添熱鬧氣氛。
物換星移,歲月匆匆。如今,隨著社會時代的飛速發展,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煙花爆竹的禁放,使得年味越來越淡。然而,鄉下那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打糍粑、做甜酒、放開門炮、殺年豬、貼對聯等充分展示濃濃年味的風俗習慣,卻永遠值得我回味,永遠珍藏在我的記憶深處,不能忘懷。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黃 田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