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育活動中,一些黨員干部開展批評時常說:“對事不對人”。批評只講現象,不涉及具體人。批評領導遮遮掩掩、批評同志躲躲閃閃,講問題含糊其辭,避重就輕。批評成了隔靴搔癢,起不到絲毫警示作用,體現不出對同志的愛護和關心。實踐證明,有效的批評“對事”也“對人”。
批評“對事不對人”,其實是“空談”,是“怕得罪人”、“當老好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你好、我好、大家好”,“做一線、留一線、以后好相見”,搞“一團和氣”。這是黨性不純,缺乏正氣,沒有銳氣,害怕揭露矛盾,不敢進行面對面的思想交鋒,只好對開展批評被動應付,不癢不痛、輕描淡寫、講現象,千方百計避開人。如此“對事不對人”,不是真批評,而是假批評、形式主義的批評。不僅讓一些需要幫助的同志不能及時認識到自己存在問題的嚴重性和危險性,也助長了表面上的“和和氣氣”,掩蓋了實際上的“疙疙瘩瘩”,削弱了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查擺問題、開展批評,只有“對事”也“對人”,敢于動真碰硬、揭短亮丑,敢于觸及思想靈魂,敢于揭露具體的矛盾和問題,批評才有“辣味”,才有針對性,“批”在點子上、“評”在要害處,發揮“藥效”,“治好病”。批評只有“對事”也“對人”,才是真正對同志的愛護和關心。當同志身上出現了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時,“點名”拉拉袖、提個醒,就可能使其將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 在問題比較嚴重時,“點名”大喝一聲、猛擊一掌,就可能對其起到醍醐灌頂、懸崖勒馬的作用。批評也就達到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教育人、挽救人的目的。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冰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