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焦裕祿下基層,每當工作人員用“鏡頭”對準他時,他總是擺手不讓拍,要工作人員把“鏡頭”對準群眾,用“鏡頭”鼓舞群眾治澇、治沙、治感、治堿的“勁頭”。工作人員給群眾拍照片千張,但焦裕祿拍的只有4張,其中三張還是偷拍的。
把“鏡頭”對準群眾,是領導心中有群眾。是對群眾的關注、對群眾的尊重、對群眾的肯定,體現出領導的群眾觀點和依靠群眾的工作方法。群眾上“鏡頭”,也更能吸引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鼓舞群眾、激勵群眾,更有效地推進黨和政府的工作。
然而,時下一些領導干部卻忽視了這個問題。不是把“鏡頭”對準群眾,而是把“鏡頭”對準自己。有時,領導還與群眾“搶鏡頭”,“當電視明星”,出現“群眾上工地,領導上媒體”現象,挫傷了群眾的“勁頭”。
其實,領導的形象、領導的政績,不是靠“鏡頭”“拍”出來的,而是靠實干“干”出來的。焦裕祿在蘭考帶病率領群眾除“三害”475天,雖然沒有“鏡頭”,但是靠實干在群眾中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在黨員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就是最美的形象,這就是最實的政績!
把“鏡頭”對準群眾。群眾上“鏡頭”,干活添“勁頭”,領導才有“鏡頭”。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一個單位,領導帶領群眾,在實干中把握機遇、在實干中破解難題、在實干中描繪藍圖,用“鏡頭”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用“勁頭”改天換地、創造奇跡,處處呈現出精彩“鏡頭”,凸顯出領導的能力和水平,贏得群眾的交口稱贊的拍手歡迎。這就是群眾給領導最珍貴、最有價值的“鏡頭”,也就成了媒體十分關注的感人“鏡頭”。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冰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