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階段。日前,一單位的領導在制訂規(guī)章制度時,逐條對照中央八項規(guī)定,將制度中的“原則上”拉了下來。如,“‘原則上’不準用公款請客送禮”、“‘原則上’不準用公款吃喝、發(fā)放節(jié)假日禮金禮品”、“‘原則上’不準公車私用”……“原則上”三個字都被他們刪除。他們說:“這是給制度安上‘鋼’,增強制度的‘剛’性。”
給制度安上“鋼”——多么形象生動的語言!群眾說得好,“鋤頭安上鋼,鋤草地精光;柴刀安上鋼,砍柴只管裝;制度安上‘鋼’,執(zhí)行不‘拋荒’。”給制度安上“鋼”,增強制度的“剛”性,是不折不扣執(zhí)行制度的保證。是原則性,也是堅強的黨民性。
長期以來,一些部門、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名存實亡,執(zhí)行“拋荒”,關(guān)鍵就是制度沒有安上“鋼”,“硬度”不夠,“剛”性不足、“柔”性有余,有空子可鉆、有便宜可占。“原則上”使制度軟化、弱化,走了形、變了味,制度成了“稻草人”,導致頻頻出現(xiàn)“四風”問題。
把“原則上”從制度中拉了下來,給制度安上“鋼”,增強“剛”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視同仁,領導也不例外。這樣,執(zhí)行制度就有了硬性規(guī)定,落實制度就有了可靠保證,不正之風就沒有存身之地,單位就會清風正氣,群眾就會真正滿意。
來源:綏寧新聞網(wǎng)
作者:袁冰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