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莊重地面對豬舍燒香叩頭)
(殺年豬)
(打糍粑)
(發米發)
(苗家火塘)
(多逸寨民居)
(多逸寨民居)
(多逸寨風景)
(多逸寨風景)
(多逸寨風景)
轉眼到了農歷臘月十二,記者和一幫文人墨客、攝影愛好者前往河口苗族鄉多逸寨村,記錄農戶“殺年豬”、“打糍粑”活動,感受濃濃的年味和親情友誼。
從縣城到河口再往東北方驅車八九公里,來到海拔六百米高度的多逸寨村三組。村民周仲西家里,殺年豬儀式開始進行。鞭炮鳴響之后,主人莊重地面對豬舍燒香叩頭,祈求來年養豬膘肥體壯。村里最年長的殺豬匠老趙頭已經七十多歲。他與兩名幫手默契配合,將年豬拖出豬圈、抬上板凳摁住不動,然后一刀斃命。這一招式,稱之為“過山快”,預示殺豬匠來年槽頭順利。
家家殺年豬,家家都要吃一頓豐盛的刨(pao)湯肉。苗家人樸實厚道,遇到誰家殺年豬,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只要趕上了就得入席,如果過分歉讓,主人反而不高興。
多逸寨村主任趙秀禮介紹:“吃刨湯肉,就是主人用剛剛殺出來的新鮮豬肉置辦酒席,一來犒勞殺豬匠和幫忙的鄉鄰,二來共慶豐年、加深情誼。過年豬一般喂青草、紅薯、谷糠等飼料,肉香味美、營養豐富。”
趁著周家準備酒席的空當,村主任邀請大伙去他的弟弟家觀看打糍粑。和殺年豬一樣,打糍粑也是苗家人的習俗,有著“過了臘月八,家家戶戶打糍粑”的說法。過年打糍粑,先用冷水把糯米泡脹,然后撈起瀝干,放入甑(zeng)子內,等到大火把糯米蒸熟,趙家老三就從灶屋里端起幾十斤的甑子疾步而出,一路飄香進了堂屋。打糍粑的木槽早已洗凈擺好,糯米飯放進木槽內熱氣彌漫,兩名壯年男子分頭站立、掄起木槌交錯捶打,直到咚咚咚的捶打聲戛(jiá)然而止,此時糯米已經成為泥狀。木槌粘(nian)著糯米泥難以拔出,打糍粑因此非常耗費體力,即使天寒地凍,兩三個壯漢也打出了一身汗水。接下來較輕松的事情,就輪到家里的女人來做了。做糍粑也有講究,女人手粘(zhan)香油取出糯米泥,揉成一個個大小合適的圓球,壓扁后攤在木板上,形同滿月,光滑柔美。等待冷卻了一面再翻過來冷卻另一面,然后兩個一摞晾干變硬,再放入壇子里保存。想吃的時候,取出來火烤、油煎、切成丁和甜酒一起煮,都是一道道久久難以忘懷的美味。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李斌 趙光明 唐建寧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