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園苗民演練斗牛)
沒有血腥角斗場斗牛的喧囂,也沒有殘忍錐殺牯牛的祭祀,有的只是苗族人對牛的特別愛惜和人畜間的和諧相處。綏寧的苗族人對牛的尊敬和崇拜有著自己的獨特文化內涵。
綏寧苗族牛崇拜的起源
在苗族悠久的歷史上,傳說漁獵時代,苗族人虔誠崇拜“盤瓠”( 盤瓠即葫蘆狗,是古代中國南方民族傳說中的神犬,為傳說中苗族、瑤族、畬族等的祖先。作者注);傳說農耕時代,苗族人虔誠崇拜水牛,至今這兩種崇拜都沿襲下來。綏寧為古荊楚之南極,為古苗疆和古苗民原居地之一。綏寧苗族人對牛崇拜起源的傳說主要有兩種。
一種傳說是,水牛與老虎要結為兄弟,水牛年長理應是大哥,但老虎并不佩服水牛,要水牛稱它為大哥,水牛不干。于是,老虎心生一計,以自已的特長—-格斗方式,決出昆仲,水牛慨然答應。雙方約定,七天七夜后,一決雌雄。老虎來到山上,用藤條纏繞身體,纏了七天七夜,自以為可保萬無一失了。而水牛則到田里洗泥澡,打泥滾,然后站起來邊吃草邊曬太陽,如此反反復復,身上結了一層厚厚的泥巴。決斗時,水牛讓老虎先動手。老虎得意洋洋、張牙舞爪,想一舉將水牛擊敗,使勁朝水牛撲去。但它咬來咬去,只咬得滿嘴是泥灰。輪到水牛,只見它頭一擺,就用鋒利的雙角,將老虎身上的藤條撥開幾道口,差點刺破老虎的肚皮。老虎嚇得渾身發抖,不得不甘拜下風,老老實實地拜水牛為大哥。從此以后,老虎見了水牛就下跪,或者干脆避開,躲得遠遠的。據說如今老虎身上的斑紋就是當時用藤條纏繞身體留下來的印痕,而水牛喜歡到水田里滾泥巴也是水牛后代繼承了水牛先祖的優良傳統。當在許多民族心目中,老虎最厲害,可用于避邪。但在苗族人看來,最能避邪的不是老虎,而是老虎的哥哥水牛。
另一個傳說是,在很久以前,苗家山寨里有一對夫婦,生有一個聰明伶俐的男孩。農歷四月八那一天,小男孩去山上放自家的水牯牛,來到一個山坳里,遇見了一只老虎,老虎扛(叨的意思,綏寧土語)著小男孩就走。水牯牛見了,去追趕那只老虎。水牛拼著命不停地追,最后老虎被水牛追逼到了一座高高的田坎下,老虎不得不放下小男孩,與水牛展開了搏斗,老虎最后被水牛用兩只大牛角抵死了。水牛在和老虎搏斗時也受了重傷,它走到小男孩的身旁,用舌子舔著昏迷的小男孩,直到小男孩蘇醒大哭出聲,它才慢慢倒下并死去。山寨的人為了永遠記住水牛的救人之恩,把水牛葬在山坳里,并要小男孩認水牛為“親爺”(親爺:寄名父的意思,寄名父,在綏寧農村為了兒女容易成長,就把他送到命硬的人處做寄名兒子,以求庇佑。綏寧苗寨至今還在給小孩認牛狗家畜、古樹、巨石等為“親爺”習俗,其意在避邪避禍,長命富貴,易養成人。),并把小男孩的名字改成“水牛”,把小男孩的生日改成農歷四月八,農歷四月初八也就逐漸演變成了牛的生日。而苗寨里,凡是農歷四月初八出生的小男孩,其乳名大都叫“水牛”,此風俗直延續到現在。
其他說法還有苗族人以牛作為自己的圖騰,他們認為牛就是他們的祖先,崇拜牛也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也有說法是苗族把水牛與龍,視為相同的一種神話動物,認為龍和牛可以互變,牛耕地,龍降雨。
牛崇拜體現在苗族人對牛的愛惜和尊敬
牛作為苗族的崇拜對象,在綏寧各苗寨的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同的崇拜形式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綏寧各地苗族村寨是典型的傳統農耕民族,農業生產是他們生存的根本,人牛一起耕作,產生了不可割舍的情感。牛與他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牛是維系苗族人生存的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牛,苗族人連最基本的吃飯都成問題,所以牛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替代。牛不僅僅被當作是家庭的重要勞作工具 ,且也被看成是一個家庭的重要成員,苗族人有“牛是半個家”的說法。因此,他們將牛當作“衣食父母”,當作有血有肉平等的一種生命,對牛格外的愛惜和尊重。
人牛共屋 苗族人在修建房子的時候先要把牛住的地方設計好,與自已同住一個屋院,牛住的地方一定是大而寬敞的。也有一些住在大山深處的苗寨,人牛分居,人住山寨,牛住山坡,但牛住的房子和人居住的房子差不多,牛住的房子不叫牛棚、牛圈,而叫牛屋。關峽苗族鄉各苗寨則把人牛分居的牛屋叫“牛山”,意思是牛山寨,把牛住的地方和人住的地方都平等稱為山寨。
人牛共飲 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制酒、飲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內容豐富的酒文化。苗族人苗族酒文化也溶入到牛崇拜了之中。人牛共飲體現了苗族人對牛的情感。每年春耕,主人和牛來到田里,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著犁田,而是喝酒。主人用竹筒裝上滿滿一筒米酒,先喂大部分到牛嘴里,接著喂上糍粑,然后主人才將竹筒面對牛舉過頭頂,向牛敬酒,并將筆筒里的剩余的酒一飲而盡。苗族人稱為“開犁酒”,意思是主人祝愿自己和牛伙伴春耕勞作順利。當整個春耕生產插完最后一把水稻秧的那天,主人要把牛牽到河里洗一個清水澡,上岸后,用干凈的布擦干,然后和“開犁酒”一樣,主人和牛同飲一竹筒酒,只是將糍粑換成了煮熟的稻谷。這次牛人同飲被稱之為“洗腳酒”,意思是主人酬謝牛在春耕中的辛勞。
牛的生日 農歷四月八是牛的生日,在牛生日這一天,苗寨村民家家戶戶都要牛休息一天,殺雞鴨、備酒飯到牛欄前祭牛神,用米灑、糯米飯和煮熟的稻谷喂牛。
水牛嘗新 每當水稻熟了,有水牛的人家在開鐮收收割前,主人要先到田里割一捆稻谷,脫粒煮熟后讓水牛飽食一餐,苗族人叫水牛嘗新。而黃牛不能享受這個待遇的,為什么呢?苗族人的說法是,黃牛一看見水稻,不管青黃還是稻谷,一律通吃,平時還愛偷著吃。而水牛則不同,水稻一旦泛黃,水牛就不吃了,所以他們認為水牛更具有靈性。
倒死一半 牯牛和牯牛在一起免不了要打架,綏寧各苗寨沒有斗牛的習慣,相反,他們非常愛護牛,禁止牽牛打架,至今“牽牛打架”一語在綏寧苗寨含貶義,意指那些無事生非,沒事找事的人。有時牛打架不可避免,綏寧各苗寨也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即“倒死一半”,意思是兩家的牛打架,隨便哪家的牛,只要當場身亡,另一家活著牛的主人就要賠償死亡牛主人家一半的損失。
牛的禁忌 綏寧各苗寨,對牛有很多方面的禁忌。殺牛祭祖,被認為是對祖宗的大不敬,為各苗寨所禁止,也禁止將牛肉帶進宗廟。無故宰殺耕牛被認為要敗家。每年的春耕從牛下田開犁始至這年的農歷五月底,苗寨里禁食新鮮牛肉。年老無法耕作的牛要養著,不能隨意宰殺,直到老死。當然,綏寧苗族人不也是不食人間煙火,有兩種特殊情況是可以宰殺,但這兩種情況也有講究。一種情況是,年老得不能站起來的牛,先不能用刀子殺,而是由四五個漢子將牛翻成肚皮朝上,主人要燒香焚紙跪拜為其送終,這種方法大多數老牛很快就死亡。如果按上敘方法不行,就只好補刀了。補刀時要先將牛的雙眼蒙上,補刀的人要跪地用刀。另一種情況是,牛在外摔癱了,不能起來,又醫治不了,其處理方法也是按第一種情況來做,燒香焚紙跪拜少不了。苗寨里的人不愿殺牛,認為宰殺牛是一種罪孽,由此,牛的主人要將牛頭送給殺牛人,殺牛人要將牛頭帶回家敬奉祖先神靈,以示謝罪,這樣才可避害。
牛崇拜體現在苗族傳統文化之中
苗族人崇拜牛也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苗族人以牛作為自己的圖騰,在生活和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元素。
綏寧苗族人在修建房子的時候,不管是正屋還是倉樓,兩邊的鰲頭大都是牛角形,寓意家庭吉祥安康、人丁興旺、辟邪、防止火災等。
苗族也是一個非常愛美的民族,牛崇拜在苗族服飾和頭飾上也有美麗的展示。苗族人的盛裝上繡有很多圖案,其中就有牛,苗族婦女把牛繡得栩栩如生,巧奪天工。而在頭飾方面,最突出的就是銀制的牛角頭飾,那對大大的高高聳立的雪白的銀水牛角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牛崇拜在苗族手工藝品中都有具體表現,如雕塑、刺繡、剪紙等。特別是水牛角的形象運用到工藝品中,造型雄偉壯觀,是苗族文化與精神的象征。在苗族的刺繡與剪紙的圖案中有龍頭牛身形、有牛頭蛇身形等,都充分表現出對牛的崇拜。
牛崇拜在苗族祭祀、舞蹈和體育競技中也有著兩種具體表現。
祭牛 “祭牛”是綏寧苗族的一種祭祀活動,是綏寧巫儺文化的一部分。綏寧大園古苗寨至今保存著祭牛的風俗。每年秋收之后,由主事人家選定好日子,通知到寨子里的家家戶戶。那天,他們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把牛屋打掃干凈,家家戶戶牽牛下河,為其洗身,喂米酒和精料。然后帶著當年收獲的新米(每戶一到兩公斤),到指定祭牛場所,放在祭臺上作祭品。祭祀儀式由專門請來的師公主持,祭牛時村民神情虔誠,與祭祀祖先一樣,崇敬至極。祭祀開始和結束時段,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牛角聲聲。儀式結束后,村民載歌載舞,慶賀今年的豐收,祈求來年的個好收成。
撞尤 綏寧各苗寨至今還流傳著一種集舞蹈和體育競技如一體的游戲——撞尤。撞尤分為兩種,一種是舞蹈,一種是競技。作為舞蹈(綏寧東山寨市等地叫逗春牛),一般是節慶和祭祀活動中進行表演。舞者由兩人仿一頭牛,手持用木制或竹制的水牛頭,身披特制牛皮(或布毯),仿牛行狀,惟妙惟肖,作斗牛狀,詼諧有趣。用敲擊鑼鼓的聲音模仿水牛的叫聲為舞蹈增添了音樂,使舞蹈與音樂融為一體十分和諧,令人賞析悅目。作為競技,每逢農歷四月初八,既是姑娘節又是牛的生日,寨子里要挑選一批健壯的小伙子來仿斗牛競賽,參賽者既要講究動作優美,又要拼耐力,還要聽鼓聲和牛角號指揮,最后的勝負由三位寨佬裁判決定。獲勝者得的獎品一般是每人米酒一竹筒,鴨子或鵝一只。
今天,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機械的轟鳴已逐步替代傳統農耕方式,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力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綏寧苗族的牛崇拜在不久將來,是否也將隨著傳統農耕方式的消失而消失,只能成為一種歷史的記憶?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楊煥禮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