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綏寧縣東北部有一處古老而又神秘的院落,它建于清乾隆5年至光緒15年間(即公元1740年至188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通過省內外眾多專家的不斷考證和媒體、網站的深入報道,它在塵封百年之后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它的古樸、滄桑、神秘以及厚重的民間民俗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這就是綏寧于家大院。
于家大院位于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綏寧縣李熙橋鎮鎮機關大院左側,距縣城67公里,又稱黃道堂,它西、北兩面臨山。登高望遠,只見院內屋頂磚瓦層疊,檐角錯落起伏,十分壯觀。大院與山岡之間用石頭修建了3-5米的擋土墻,東、南兩面是6米多高的倉樓。大院和大院外的水塘占地近百畝。
這處大院的窨子屋排列布局齊整有序,共有老大門、新大門2個出口,4條縱道,8條橫巷,巷巷相通,又相互錯落,外人進入很容易迷路。院內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墻開窗,北、東、西墻一般只開通風口或小窗,墻體都高過瓦墻,兩側山墻鰲頭高聳,即使一家失火,只要把把堵孔專用的鼻子磚往通風孔一放,就隔斷了火勢,它的防火功能相當完善。大院內各屋雖建于不同年代,卻有著相似的青磚、碧瓦,相似的石門框、厚板門,相似的寓意“步步高升”的鰲頭屋頂,連接屋子之間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南方合居建筑群落的特點,也充分證明當時于氏家族成員地位平等、貧實相近、互學互勵、互助互濟、沒有等級之分,這種自覺在200多年前乃至今天及至以后都相當難能可貴。于家大院各家窗花圖案都不相同,花、草、鳥、獸等栩栩如生,陰陽、雌雄雙雙對稱,且都是雙面雕花,分外美觀,彌足珍貴。更為珍貴的是,于家大院每座建筑墻磚上都醒目的刻有歷史記載和修建年月日時辰,極具人文、歷史和文物價值。
歷經滄桑,于家大院應該是幸運的。解放前夕,于家大院慘遭匪患,30多座古建筑毀于一場大火;新農村建設浪潮中又因為村民新建房屋,幾棟古跡遭到人為損毀;尤其是前幾年房地產巨商回家裝修門臉,于家大院進院建筑也在改造中遭致破壞……但于家大院終究還算幸運的,現今仍保存較為完好的整體建筑25棟。雖然墻壁上的花草、鳥、獸等早已變得模糊不清,獨具特色的鼻子磚也所存無幾,好幾棟建筑經歷風雨浸淫已經破損不堪,面臨傾毀,進大院的門臉建筑遭到人為破壞損毀嚴重,甚至上千年的古碼頭因新修民族風雨橋被毀再難尋蹤跡……但畢竟,畢竟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都已有所警醒,正在加大力度積極采取措施對于家大院進行保護。據說,前幾年縣文物局還投入20多萬元對于家大院進行了一次象征性的維修,完工之后,承包商還盛情邀請文物部門和當地相關人員到鳳凰古城“取經”,各方皆大歡喜。只有“院中人”云里望月及當地居戶有些牢騷,但人微言輕,無足掛齒。
值得慶幸的是,通過各方積極努力,于家大院近年來先后獲批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和國家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和利用示范村。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加緊于家大院保護性修繕的各項規劃設計。但愿這次能把有限的資金都用在“刀刃”上,修繕也盡量保持原貌,最大限度體現其精神內涵,而不是只圖光鮮亮麗。
相信,隨著綏寧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于家大院定會撩開她那迷人的面紗,迎接專家們的科學考證和游客們的旅游觀光,她的古樸、厚重、神秘、奇特和彌足珍貴,定會得到世人的公認與重視。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林道珍 莫平君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