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也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筆者認為,在這項富民強國舉措的推進過程中,尤其要講究“特色”。
選擇“特色扶貧”,是扶貧對象多樣性的需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八屆中央委員對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目前,我國尚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分布在14個片區59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點上,要帶領這么一個地域分布廣、數量極龐大、素質又參差不齊的群體脫貧致富,就必須研究這個群體各種層面的不同特點,挖掘、整理、分析其歷史與現實的資源存量,精準出招,設計出“對癥”的“特色治貧藥方”,從而有的放矢,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將精準扶貧演繹成一場我們黨踐行諾言、全民共同致富的攻堅戰。
開展“特色扶貧”,是扶貧路徑曲折性的需要。一般來說,貧困村都存在著一些共性,要么交通不便,要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差,要么資源匱乏或者沒有得到開發,可謂山高路險,水深火熱;尤其不能忽視的是,貧困人口往往存在著經濟視角上的“盲點”,認知上的“不足”,精準扶貧不可避免地橫亙著一系列障礙。
同時也要看到,貧困人群渴望改變貧困的隱性愿望也更為強烈。
這就要求扶貧工作組鞏固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心存視民如傷的慈悲情懷,始終保持“利為民所謀”的公爾忘家精神,反復深入當事群眾的生產生活,激活其內在的致富愿望,在張村可以“旅游扶貧”為主,在李村可以“種苗扶貧”為主,在王村可以“刺繡扶貧”為主,打出一張張“特色扶貧”牌。
因此,精準扶貧不會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并非前景灰暗。推進過程中要有宏觀把握的智慧、大膽嘗試的勇氣與實踐微調的手段,迎接各式挑戰,尋找特色,確立特色,豐富特色,放大特色,為精準扶貧工作交上一份份滿意答卷。
堅持“特色扶貧”,是扶貧效果可見性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與奧巴馬在瀛臺散步時說:“兩年時間可不短,可以做很多事情。”由是觀之,精準扶貧為期3年,理應大有作為。
指導思想一經確定,選擇干部就是關鍵。參與精準扶貧的干部要自覺克服“演戲作秀“想,要扎根群眾不作“一陣風“想,更要為群眾脫貧多出主意,為當地發展多想辦法,堅決防范“砸錢買人心”想、“出工買政績”想,把握精準扶貧這個難得機會,有效推動貧困地區根本性的大改變。
說到底,講究“特色扶貧”,既是尊重貧困對象個性與其生活選擇的人文關懷之舉,也是回歸我們黨“實事求是”這一優良傳統的務實之舉,是實現民富國強“中國夢”過程中奏響的又一時代音符,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特色扶貧,不能或缺。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劉京喜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