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苗寨)
插柳,一步一景
5月14日,正值綏寧苗家“四月八姑娘節”,恰逢星期六雙休日。車緩緩地駛進了村莊,這里的空氣特別地清新,這里的天空特別地明朗。這里峰巒疊起,山青水秀,千年古樹環繞著村莊,山上珍稀樹木成林,奇形怪狀。



插柳村,一步一個景。從村莊的右路沿著小鵝卵石拾級而上,踩著鋪滿落葉的小石階,我們一路賞著美景,一路歡笑。從上而下,一路走來,同伴驚奇發現:野生涼水粉籐上掛滿青澀的涼水粉果。



插柳村,一步一個景。插柳村又名古樹村,這里的古樹很多,光上千年的古樹就有50顆之多。古樹林步步是景,令人目不暇接,有的樹象一對夫妻環抱,有的樹的樹枝象一條龍,還有一棵最大的古樹,它的枝干有一個大樹洞,里面可容納四、五個人乘涼。





插柳村,一步一個景。綏寧母親河——巫水河穿村而過。沿著河堤走,楊柳依依,小橋流水,風景無限好。河面上小鴨戲水,農婦小孩浣衣,別有一番情趣。令人驚詫而又深思不得其解的是,河道防洪堤岸邊一顆古楊柳樹上又長出其他種類的樹來;更驚奇的是在村中央寺廟旁邊一顆樹,從其樹干中間長出另一種樹來。真是不可思議。





四月八的天氣很好,時陰時晴,風也很大,感覺不到初夏的悶熱。
插柳村,一步一個景。古樸,滄桑,陳磚舊墻,木房,涼亭,無不折射出插柳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攝影師楊萍被插柳村的景色迷醉了,戴一頂太陽帽,冒著烈日,在村子里、古樹林里,四處采風,拍攝作品。城里來的女人們,天生怕曬,躲在涼亭里乘涼,邊等攝影師楊萍,邊聽蘇新明講述村里窮秀才一腳踢“福”字、米缸抓米餓肚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插柳村一位蘇姓窮秀才,一大戶人家修了一座恢宏氣派的房子,主人想請窮酸蘇秀才去題字,窮酸蘇秀才為感恩主人的盛情款待,叫人搬來5張桌子,4張桌子上踏上第5張桌子,蘇秀才用右腳趾夾著蘸滿墨汁的毛筆,全身躺在第5張桌子上,一腳奮力一踢,一個剛勁有力的“福”字呈現在人們眼前。

當年,蘇秀才一腳踢“福”字的那面磚墻,至今還仍然保存得完整無損,那“福”字,在太陽的照射下,黑得發亮。
臨走時,主人派人給蘇秀才送來4壇酒及4壇米表示感謝。平日里,蘇秀才在私塾里教學生,由學生一家一家的提供飲食就餐。這次,看到大戶人家送來4壇大米,想自己開餐煮飯,由于壇子口子小,手指要五指并攏才能進。每次,蘇秀才將手指伸進米壇里,抓米出來時,五指又要并攏,米始終抓不出來。從早到晚,三餐都沒有沾上一粒米,每餐只喝上一碗酒過日子。
次日,學生們早早來到私塾上課,始終沒見到蘇秀才露臉,四處尋找,才發覺蘇秀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學生們問他緣由,他說:“抓不出米來,沒吃飯,餓了一天。”學生們聽后,一個個笑得前仰后翻,齊聲說:“蘇老師,您可雙手捧著壇子倒米出來!”
從那以后,當地老百姓背后給“只會讀死書”的蘇秀才取了個雅號:“可憐的蘇秀才”。
蘇秀才一腳踢“福”字、米缸抓米餓肚子的故事,至今在插柳村一代又一代人中流傳著。
插柳,一步一情
插柳村,一步一個情。這里的村民,非常熱情好客,純樸善良。走過村民家門口,有叫你喝水的;走累了,有人主動指引你,通往巫水河的村道上有涼亭,我們便坐在涼亭里歇息。涼亭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風很大,很清涼,很愜意,拂去了我們心頭的燥熱。
插柳村,一步一個情。這個村莊是國家級重點扶貧村,這里的村民大多很貧窮,只有一些兒童和老人留守在家。小孩、老人碰上來村的游客,熱情主動打招呼。雖然大多村民很貧窮,房屋破舊,但村民臉上很陽光,對生活充滿信心。整個村莊很干凈,通往每家每戶的道路全硬化了,修建了水泥路。家家戶戶接上了自來水,有些人家還建起了沖水式衛廁。前些年,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掙錢;近些年,回鄉返村修建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木房屋的年輕人開始多了。
插柳村,一步一個情。這里的人們,很勤勞聰明,從外面購買了大量的荷花栽種,修建了嶄新的農家小屋,準備開發這里,待到滿塘荷花開時,定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推動這里的旅游事業,創造經濟效益。
一棟破舊不堪的木屋映入我們眼簾,一個衣著襤褸的老漢站在門口。還有如此貧窮的人家,我們的心一陣酸楚。
旅游,讓插柳插上騰飛的翅膀
插柳村具有良好的旅游開發環境。2010年,蘇新明帶領自家兄弟掏錢出力修建了通往古樹林的鵝卵石路。2015年5月,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在插柳村巫水河畔現場直播了一期《美麗的插柳村歡迎您》節目。2015年5月,湖南師范大學精準扶貧工作組進駐插柳村開展扶貧先扶智工作。
游覽插柳村古樹林時,蘇新明同學告訴我們,他想:在古樹林里搞旅游大開發,古樹上建純天然小木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賞景觀花,體驗“醉氧森林游”的愜意,讓插柳村民依托旅游開發,特別是讓貧困戶早日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天突然陰沉了下來,似乎快下雨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插柳。我愛上了插柳村,這里的古樹,這里的人們,這里的空氣,這里的美景,明年我一定還會再來,再來欣賞這里的美景。

展望插柳村未來,旅游開發讓插柳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插柳村)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張先邵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