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峽苗族鄉自古為苗區,“關峽”之名是根據境內的三大峽谷而來,歷史悠久。這是官方的命名,關峽民間把“關峽”兩字稱為“客話”(即苗人對漢語的稱謂),意思是漢族官方的名字的語言,而他們有自己苗語“平話”中的地方名稱,那就是“伽嘞”(苗語音)。
“關峽”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地方史籍是《宋史》,發生的歷史事件時間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據史籍記載,熙寧初,朝廷再度開邊拓土,進占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武力占領徽州東部咽喉之地關峽(時稱關山),五年十一月,在其地建立關峽砦(今關峽苗族鄉政府駐地)和武陽砦(今李熙鎮蘇家),并修建城柵。這是“關峽”地名最早出現在史籍中(見《湖南通史》和《寶慶府志》),同時,在關峽谷口東,有一座修建于北宋時期的長熙寺,其碑刻上也有“關峽”之名。
“伽嘞”一名稱從何時起,因苗族無文字,也就無史可查,只能在講苗語的人中口口相傳,直到今天。這里我們可以先弄清這個地名的含意。“伽嘞”譯成漢語就是“寨子”的意思。有人說“伽嘞”說是“家里”,是屋里的意思,是直接用了漢語音和意。持這種說法的人,一是不懂關峽苗語,二是懂關峽苗語,但沒有對關峽苗語沒有作認真比較研究,是“望音生義”。關峽苗語中的“家”讀音為“鍋”,從關峽境內一個叫“周家寨”地名的苗語讀音就可完全分辨出來,“周家寨”在關峽苗語的讀音是“周鍋伽”,還有長鋪鎮“文家寨”讀作“蠻鍋伽”,關峽“文家”讀“蠻鍋”,長鋪子鄉“大寨”讀“耷伽”等等。關峽苗語“伽嘞”的“伽”就是“寨”,“嘞”是語氣后綴詞,相當于漢語中的“子”。“伽嘞”之漢語意思是寨子的意思無疑了。那么“寨”在關峽苗語中是什么意思?在朝廷還沒有對湘西南有效管理之前,這里歷來由少數民族土著政權進行自我管理,他們的管理體制實行的是州、峒、寨(溪)三級體制,寨既是農業生產單位,也是軍事單元,有戰事時,寨中男女老少拿起武器就是軍隊,可以作戰,無戰事時,就地進行農業生產。寨又分為總寨和小寨,關峽稱寨可能是當時赤水峒下轄的一個總寨。據《讀史方輿紀要》載:誠徽州“州南連粵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礙蠻服,山川險阻,南服要區也。”關峽地處誠徽州東大門,是盤踞在湘西南“飛山蠻”戰略要地,也是他們依靠雪峰山抵御外敵的前沿陣地和自然屏障,作為少數民族溪峒州管轄下的寨,在關峽這個戰略要地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關峽苗族人把自己居地稱“伽嘞”也就很自然了。再者,宋神宗熙寧五年十一月,在其地建立關峽砦,并修建城柵。古時“砦”通“寨”,是北宋朝廷軍政合一的一級統治機構,在“關峽砦”中,官方取“關峽”之名,而苗民取“砦”即苗語中的“伽”,也就很正常了。
在歷史上,現關峽苗族鄉地域,其地名也因行政區域的不同劃分,出現在過不同名稱,如最早為赤水峒,后又用過榮山封地,赤水圖、上二里,再后來劃分過梅口、茶江、芷玉鄉,這些名字要么已消失,要么只作為小地名存在,但沒有一個像“關峽”和“伽嘞”這一官一民中的地名并用,且代表著說“平話”的苗語區域,傳承至今沒有改變。當然,“關峽”地名是指行政區域而言,其范圍要小一些,“伽嘞”地名涵蓋了講“平話”的苗語地區,其范圍要大得多。如同舊時說的綏寧東山人,實際上是指說東山話的地方,其范圍包括了東山、鵝公、朝儀(原設鄉)、蘭家(原設鄉)等地區。
“伽嘞”作為一個區域地名,只有在關峽講苗語區域(含長鋪子鄉、城步相鄰關峽的苗語區),而且是在講苗語人之間的對話中才相互認同。如關峽人外出,在外地講“客話”人的環境中,碰見帶關峽口音的人(關峽苗語區人講“客話”一般帶濃重苗語口音,顯得很特別,因此關峽苗語區人一聽就能分辨出來),他們就會問:“你是伽嘞人吧?”回答:“我是伽嘞人”很少問:“你是關峽人吧?”當然這種問法只有在關峽本土苗語環境中長大的人,如今在外地“客話”環境中長大的關峽苗族人已習慣稱自己是關峽人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稱自己是“關峽人”而不稱自己是“伽嘞人”的將越來越多,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自稱為“伽嘞人”這一現象也還會持續,不會很快消失。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楊煥禮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