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五·四青年節(jié),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全國各地955位初中生基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觀察與對未來的思考,以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發(fā)聲了《我不想做這樣的人》。
孩子們不想做的人又是些什么人?
不想做一個拿著鋸子的人,簡單粗暴地把事物分割成兩個對立面,且幼稚可笑到不論對錯,只爭輸贏:對手贊同的,其必反對;對手反對的,其必贊同。
不想做一個渾身帶刺的人,不能與他人、社會、環(huán)境及自己和解,看什么都不順眼,對什么都不滿意,一肚子抱怨和借口,凡事不是自己的錯都是別人的錯。
不想做一個流水線上制造出來的人,這樣的人沒有自主性,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自己的思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其本質(zhì)是提線木偶人。
不想做一個隱身的人,在需要他在場的時候,總找不到他,即便他在場,他也會縮進殼里,做到對事情不聞不問不理,是沒有擔(dān)當(dāng)喪失了責(zé)任感的人。
不想做一個油膩的人,八面玲瓏、左右逢源,沒有原則、沒有底線,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把稀泥和到無限稠,是其本能追求。
不想做一個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這樣的人,多因循守舊、自以為是,對新生事物多懷消極心態(tài)。
不想做一個沒有同情心、沒有教養(yǎng)、半途而廢、遺忘歷史的人。
孩子們列舉了如此多的不想不愿成為的人,那么孩子你究竟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在視頻的評論區(qū)也有人在問。
視頻開頭說“其實我還不知道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雖然孩子還不知道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但方向還是有的,他們說:當(dāng)我變成父母、師長、前輩的時候,希望我的孩子能對我說,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人。“
他們想成為能給自己孩子做表率、做榜樣、引導(dǎo)孩子的人。
從孩子們的期望折射出,我們成人世界的表里不一、多重標(biāo)準(zhǔn)等負(fù)面的東西在影響著他們,消耗著他們的能量,作為成人的我們要反思,更要用行動來改變。
孩子體會最深的恐怕是言教與身教的沖突,成人往往要求孩子要努力學(xué)習(xí),要公平友好,要遵守社會道德秩序等等,可是我們自己對工作有恪盡職守、盡職盡責(zé)嗎?對待有利益關(guān)聯(lián)的事情能盡量公平公正嗎?有關(guān)系可拉有捷徑可走的時候,我們還能自覺遵守社會道德秩序嗎?
在這個青年節(jié),我們的孩子給我們成人上了一節(jié)關(guān)乎人生、關(guān)乎哲理的大課,我們慚愧否?
記得尼采《善惡的彼岸》中的一句話“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意思是說當(dāng)你與黑暗抗?fàn)幍臅r候,黑暗也在侵蝕著你。愿我們的孩子眼中所見多為光明!
來源:綏寧新聞網(wǎng)
作者:蘭秋娥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