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鋪 李明 攝)
長鋪鎮,位于縣境中部偏南處,四周青山,樹木蔥蘢,全縣最大河流巫水穿城而過,是古代湘中通往云、桂、黔的驛道,必經之地。原名黃石。宋、元、明朝建有軍堡。因舟楫方便,且附近蘊藏鐵礦,明時成為縣內工商重鎮,黃石鐵爐聞名于附近各縣。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稱黃石市;嘉慶年間(1796—1820)擴建店鋪,南岸形成里許長街,遂名長鋪市。民國時期總面積1192畝。1953年在北岸萬家坪開始興建新縣府,第二年10月18日,縣委縣政府及所屬機關遷來此地,從此,長鋪子成為全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1958年5月始通公路。
小水
樟樹王學名稱猴樟,位于小水村S221公路邊上,海拔315米處。據縣林業部門1985年調查,樹高21米,胸徑175厘米,冠幅18米×21米,樹齡達510年。

(神灘公園一景 毛茅 攝)
神灘公園
位于縣城北邊1公里的神灘處。巫水經縣城向北流至黃石山腳,進入峽谷地段,入口處形成黃石灘。灘中原有磐石,致使航道狹窄激流咆哮,常發生船毀人亡事故。故船排艄公欲過灘者必先上岸入廟求神保佑,于是又名神灘。1953年,縣森工局派人炸毀了磐石疏通了河道。1996年,縣人民政府籌資在灘旁東岸的黃石山上利用自然風景略加改造建立神灘公園。2005年,下游10公里處的界溪口修了電站,大壩上游變成了人工湖,洶涌的神灘消失在人工湖中。游公園,可先乘木船過河。在靜靜的河面上向下游眺望,黃石山高峻挺拔,巫水河秀麗幽深,山映水中,水映藍天。進入公園后,寺庵高聳于山凹,石階陡立于寺前。不遠的山腳處有一涼亭,紅柱黃瓦,檐角翹立。由涼亭登山,便鉆進了山林,林幽樹密,山高階陡。越半山亭后繼續上爬,至頂回頭俯視,只見巫水和公路穿峽而過氣派非凡,巫水兩岸的神灘廟的黃色琉璃瓦映襯著青山綠水格外醒目。然后沿橫山道繼續前行,陡峻的山坡上赫然分離出一個巨大石峰,似黑熊望月,如猛虎守山,外側下方是百丈懸崖,令人心驚目眩。繼續前行,橫路突然中斷,一座長而陡的鐵梯倚壁斜立。順梯而下,便鉆入了原始次森林中。巨樹傲立,遮天蔽日,有的兩棵并列,恩愛似夫妻;有的多棵聚集,情深如兄弟。青藤高懸,狀如秋千,人可鉆入藤圈,來回晃悠。山道彎彎,忽左忽右,小鳥啁啾,跳上跳下,空氣清新,沁人心脾。下到山腳,再逆水行200米,又回到了山腳涼亭處。
烏鴉洞
位于縣城北部新水沖村境內,洞距縣城約10公里。傳說古代有人在洞內修道,有一天,正全神貫注修煉,一只烏鴉突然飛到洞口不停地鳴叫,修煉者認為不祥,遂棄洞而去,后人便把此洞叫做烏鴉洞。洞門刻有“老龍山”三字,每字14平方厘米。洞分內外兩室:外室長6.6米,寬3米,高3米,呈不規則橢圓狀,有人工石質臺,供臺上有天然石菩薩4具,菩薩前面有供果狀的天然石塊;內室長4米,寬2米,高1.5米,有天然石床和人工爐灶。
神坡山風景小區
位于縣城北13公里,黨坪、長鋪、河口、竹舟江4個民族鄉的交界處,有公路通到山腰。此山原名神婆山,海拔1139米,古木參天。山頂還有至今無法破解的古代不明物體,加上近年發現的全國最大的穗花杉群落,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是一處集風景、科研、宗教、文物于一體的旅游區。
鴛鴦洞在山下公路邊。洞內原住著很多鴛鴦,每日晨昏,雙雙出入,故名鴛鴦洞。洞長1公里以上,內分3層,洞壁參差,陰風森森。
凈瓶巖神坡山腳有個小村莊,名叫煙子坪。由此西望神坡山,樹林中一個瓶狀巨石,高約30米,寬六、七米。每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的早晨7時左右,在晨曦中,巨石宛如觀士音的藍色凈瓶閃閃爍爍。陽光強烈之后,奇觀消失。 {Ky:PAGE}

(蝴蝶潭 資料圖片)
蝴蝶潭位于煙子坪村莊后面山腳處。溪水從陡峭的山谷中急速流來,遇一斷層,傾瀉而下,形成寬度不足1米、高度約10米的瀑布,瀑布下方沖在深潭,潭水清澈見底。潭岸野蕉叢生,夾雜著數棵楓樹。這里常常蝴蝶翩翩起舞,故名蝴蝶潭。
紅翅秀谷從蝴蝶潭向上走,進入陡峭的狹谷。溪澗兩岸生長著很多高大的紅翅槭樹。樹的翅果初為青色,成熟后變成紅色,之后脫落,因有翅,故能象蝴蝶一樣在空中隨風飄揚,似群蝶起舞,峽谷故名。溪中的螃蟹與他處不同,其背部長著紅蝴蝶狀斑紋。狹谷還有一奇,在瑞雪紛飛的冬天,滿山滿坡變成了銀色世界,海拔900米的左邊山坡上卻有一塊奇特的無雪區域,似乎冰雪與之無緣。
福寧瀑位于狹谷下部,高約20米,寬二、三米,瀑布隨澗底高低不平的大小巖石而分合起伏。瀑布兩側布滿巨石,左側生長著無數櫸木,右側有很多古老柯樹。順右側山坡上有福寧洞,故名福寧瀑。
白龍壁在煙子坪至神坡山途中,距煙子坪約0.5公里處。在高約6米的青灰色石壁上,有一條由白色溶巖形成的天然白龍,盤旋而上,仰望藍天。
迎客樹千洞壁由白龍壁上行百余米,右邊坡腳有一獨石,高約2米,石上生長著一株花楸樹,樹臥石上,巨根抱石,雙臂前伸,狀似抱客,故名迎客樹,亦名天然盆景。盆景之后即千洞壁,有大小洞穴數處,高矮不一,深淺不同,形態各異,掩藏在竹林之中。
玉蘭王千洞壁對面山坡上生長著一株巨大的玉蘭樹,胸圍須二人合抱。每年二月,樹上開出數不清的白色花朵。
飛來石石徑左邊小溪之旁,臥著一個巨大的扁形磐石,磐石的中后部壓在另一塊石頭上,前部微仰,厚約0.5米,寬可站坐十余人。行人每過此處,都喜歡坐臥在石上休息。相傳此石原在八仙界,仙人們弈棋時,磐石妨礙手腳,一位仙人遂揮腳把巨石踢開。巨石在天空飛滾良久,墜落此處,故名飛來石。
鐵墩巖由飛來石繼續上行約500米,右邊竹林中座落著一個巨大的獨石,形似鐵鐓,上大下小,高約30米,上寬約20米,下寬約18米,側壁平整,石頂上生長著茂密的灌木叢。

(神坡山一角 聶德榮 攝)
神坡庵由鐵墩巖繼續前行2公里,即到神坡庵。庵始建于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明永樂三年(1405)重建。清代康熙八年(1669),當地信士李文思等在庵旁另建侯王廟,供奉沈氏三兄弟為神主。清代修繕多次,庵和廟逐漸合為一體。1989年重建后改名靈寶寺,成為極其少見的佛、道結合的宗教活動場所。現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僧朝佛林神坡庵周圍的原始次生林,樹木高聳,遮天蔽日,狀似千百位僧尼虔誠朝佛,故名。有樹種數十,其中穗花杉、櫸木、楠木、傘花木、香果樹、華榛、青錢柳等都是珍稀瀕危保護樹種。特別是穗花杉群落極具科研價值。
地母洞在神坡庵后。由兩塊巨石組成,人字形,洞在人字下部。傳說為侯王之母升天處。洞旁有宋代地母庵。
摩崖“東南第一山”在神坡庵后的懸崖上。明朝萬歷九年(1581)時為參將的鄧子龍奉命平麻陽苗亂。戰后,帶兵三千自洪江過綏寧進擊靖州、黎平。路過綏寧時,登神婆山拜謁圣母庵,被神婆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所迷,欣然題寫“東南第一山”。神婆山,今改寫神坡山,位于沅州(今芷江)東南,故稱東南第一山。
穗花杉群落分布在神坡山東北坡海拔850-1100米處神坡庵周圍,面積10公頃,其中有2個密集區,面積5公頃。最高植株樹高14米,胸徑40厘米。最粗植株胸徑52厘米,高10米,樹冠蓋地342平方米,樹齡300年左右,系全省穗花杉王。胸徑8厘米、株高300厘米以上的636株。株高100厘米以上的數以千計。株高50厘米以下的小苗,任意抽測結果為平均每平方米51株。株高20厘米以下的幼苗不計其數,系群落天然苗圃。群落中胸徑20厘米以上的植株,樹冠冠幅均在12平方米以上,樹干通直,亦有雙干或三干者,還有雌雄同株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裸子植物專家傅立國認為“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的最大穗花杉群落”。中南林學院樹木學教研系主任劉克旺評價:“神坡山穗花杉群落的面積之大、樹齡之高、株數之多、結構之完整,在湖南乃至全國實屬罕見,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東靈寺遺址位于神坡山腰,今神坡庵東面一公里處。唐朝初年,禪宗第四代傳人道信的弟子智遠和尚從湖北黃梅正覺寺外出云游,落腳此山,結草為庵,之后再建東靈寺。智遠除靜修坐禪以解除百姓的精神痛苦外,還為民眾廣施醫藥,以解除百姓肉體上的痛苦,東靈寺因此聞名遐邇,香火興旺。
撫琴臺位于東靈寺遺址下方。這里有一石如臺,相傳智遠和尚坐禪修行之余,每日來臺上彈琴養性,故名撫琴臺。
壘塊砌石(不明物)位于神坡山頂部摘星巖(海拔1135米)下方約百米的山坡石谷中。數十處用大小石塊堆砌而成的壘塊砌臺,體積相等,排列有序。凡來此參觀過的人都頗覺稀奇神秘,究竟做什么用?什么人建造?什么時候建造?誰也說不清楚。
天門壘塊砌臺上方不遠處有一巨石擋住了去路,巨石左右端各有一個天然石洞,猶如天上城闕所開左右天門。游人穿過天門,便可直上天街。
天街神坡山頂系一條東西向的山脊,有四座山峰。其中三座山峰一字兒排開。西峰叫神坡峰,海拔1114米;中峰最高,海拔1135米,名叫摘星巖;東峰最矮,海拔1074米,取名星子坡。三座山峰相連,組成一條坡度平緩、路面寬敞、長約300來米的天街。街面(即山脊)鋪著清一色的葺葺細草,猶如厚厚的綠色地毯。游客行走在酥軟柔和的天街上,仿佛上到了九天云霄,在這里可以俯視峽谷美景,可以遙看縣城風光。
摘星巖系神坡山頂四座山峰中的第二高峰,海拔1135米。夏秋清晨,黎明時分,從山腰的神坡庵出發,爬上天街,然后順街一步一步登上摘星巖,只見一輪紅日從遙遠的天邊噴薄而出,然后冉冉升起,整個世界便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之下。

(寶頂山風光 聶德榮 攝)
大寶頂唐代古庵遺址大寶頂,原意為大寶鼎,系神坡山頂四座山峰中的最高峰,海拔1139米,位于神坡峰西南。雖然它不與其他三座山峰組成天階,但另有特色。峰頂上,坐落著唐代寺院遺址,其基礎雖經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仍然清晰可辨。
【編輯:王偉琪】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rednet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