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林密的古苗疆綏寧,澗壑眾多,水系發達。苗鄉侗寨逢溪遇河必架橋。這些橋,有的飛架在深山峽谷之間、湍急清流之上,有的盤踞在田垅里,跨越靜靜的小河,還有的點綴在村頭寨口。這些橋,集亭、塔、廊、橋于一體。既作交通、避風遮雨、歇息乘涼之用外,又有豐富的文化隱喻。苗鄉侗寨極講究風水地勢,村寨選址依山旁水,為了不讓風水福氣隨溪流而去,各寨在寨子下游溪河上建一座橋,以為這樣才能保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吉祥幸福。橋上大都設有神龕,供奉關帝、薩神,請神靈鎮橋護寨。故人們稱之風雨橋、福橋……橋上往往建亭,亭中建閣,閣樓層疊,飛檐翹角,美觀大方(所以又俗稱花橋),與寨中吊腳樓民居遙相呼應,和諧融為一體,突出了人居環境之美、風水之美。
風雨橋分石礅風雨橋和石拱風雨橋。石礅風雨橋以石或磚砌礅,礅上建長廊形橋亭,橋面鋪木板,亭上蓋青瓦,兩側圍以木欄桿,架長木板為坐凳,供行人休息。亭頂建1至3個閣,閣的中柱直壓亭梁,閣蓋嵌諸多木枋,呈放射狀。枋上裝飾瓜柱,相互嵌及亭閣壁板上繪龍鳳獸鳥花脊飾“雙龍搶寶”彩塑。主梁底面畫陰陽八卦圖,檐板及亭閣壁板龍鳳獸鳥花卉圖案人物故事。現保存較好的有:鵝公嶺侗族苗族鄉迥龍橋,初建于清光緒九年(1833),1987年補修,方石砌墩,墩上木亭長12米,寬4米,亭中部有樓閣3層,懸山頂,四角飛檐,尖頂上塑1只展翅欲飛的白天鵝。樂安鋪苗族侗族鄉文江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有石礅3個,青條石砌筑,墩高3米,橋亭16排,長40米,寬3米,高4米,懸山頂,重檐,梁上彩繪雙龍搶寶、龍鳳呈祥、云彩太極等圖。
石拱風雨橋用青條石砌拱,拱上建長廊式橋亭,亭的結構與石礅風雨橋亭相似。保存較好的有:麻塘苗族鄉巖寨村經繼橋,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二十四年復修,單石拱,跨8.8米,高6米,拱上建亭,長16米,寬3.7米,亭中部瓦面上建閣,雙重飛檐,四角攢尖頂。黨坪苗族鄉米水江永興橋,清雍正元年(1723)初建,1994年復修。單石拱,跨20米。拱上木亭10排,長30米,寬5米,高8米,重檐。中部頂上建閣,三層六角,飛檐翹角,氣勢壯觀。
關峽苗族鄉定遠橋,位居峽口,橫跨巫水支流嵐溪,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單拱,以長條青塊石砌筑,重檐木質結構。全長36.97米,凈跨18.15米,寬7.66米,通高11.9米。布局合理,氣勢恢弘,與雄關互映,尤為壯觀。是清初全省罕見的單拱整體石橋,上通黔滇,下達湖廣,為省內交通要塞。拱券陰刻楷書“定遠橋”。原橋上建亭,后因失火,橋廊亭塔俱焚。1999年復修。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寨市苗族侗族鄉西河橋,始建于雍正1727年, 1954年被大火燒毀。2009年杜勤德先生捐資100余萬重修。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木亭20排,橋長56米;分主橋和附橋;寬7米,橋面高4.9米。這座橫跨蒔竹河的風雨橋,為石墩木結構重檐建筑,2臺2墩3孔。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主梁中繪太極圖;橋中五層閣塔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橋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橋廊兩旁還設有長木板凳供人憩息。齊腰處開欄桿,欄桿外挑出一層短檐,以擋飄雨,保護橋面及枕梁不受雨蝕。游人坐在木板凳上向遠處放眼,只見如黛蒔竹河蜿蜒而來,橋的兩邊,青草滿坡,民居簇擁;田園耕地,農夫勞作;河邊水流,緩轉灌溉。它的建筑驚人之處在于它出自樓橋世家之手,他們子承父業,手藝世代相傳。造橋時全不仰賴圖紙,僅憑刻有尺度的三尺棍和一支竹筆,便能將成百上千件梁、枋、柱的尺寸了如指掌。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2010年苗族“四.八姑娘節”期間,為慶祝西河花橋建成,苗鄉侗寨的鄉親在橋上舉行了盛大的千人長龍宴,酒香繞梁三日,醉了蒔竹河,歌聲飄蕩滇桂黔,美了大西南。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陶永喜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