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改作風,下基層傾聽群眾意見,不少黨政機關、黨員干部聽“民聲”有“回聲”。他們保持言不厭其廣,擇之不厭其審,對“民聲”分別情況及時作出恰當處理。該改的馬上改,能辦的盡快辦,讓群眾從實際行動中見到“回聲”;對那些雖然有理但一時辦不到的問題如實向群眾說明情況,講清打算,給予“回聲”;對帶有片面性的意見耐心予以引導,逐個“回聲”。群眾滿意、群眾高興。
然而,也有一些黨員干部只聽“民聲”,沒有“回聲”。群眾議論:給黨員干部提意見建議,是石沉大海、是白提、是空費神。
聽“民聲”,有無“回聲”,體現的不僅是一種作風,更是對群眾的感情。聽“民聲”,能否把“民聲”放在心上,看似工作方法問題,實質上是立場問題,體現著黨的執政原則。如果只聽不“回”、中聽不“改”,無疑這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主義、是一種官僚主義。不僅有損黨員干部的威信和形象,而且會傷害群眾的利益和感情,背離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聽“民聲”要有“回聲”,關鍵要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有了這種感情,對待“民聲”就會有“回聲”,讓群眾及時聽到滿意的“回聲”,看到滿意的結果。如此,黨員干部才能真正轉變作風,才能密切聯系群眾,群眾才會向黨員干部說真話、講實情、傾吐內心。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冰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