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肉 是苗族喜慶佳節必備的佳肴。先把豬肉切成1兩左右的肉塊,拌上炒米粉、五香粉、食鹽、味精等調味品,裝在小竹簍里,再放到甑里蒸熟即可食用。酒席上,一席放一竹簍米粉肉。許多村至今仍有夾菜的習慣,來賓入席,只吃配菜,而將自己的那份米粉肉用一根竹簽串上帶回家。如有缺席者,主人也要為其夾送至家中。這一風俗還產生了一句專用諺語:一份米粉肉穿成串,吃不完算不得山里漢。
腌魚腌肉 是侗族喜愛的食品。腌魚的制作方法是:將草魚、鯉魚洗凈剖腹,除去內臟,用盆漬鹽,晾干后,以木桶腌制。底層用糯飯或炒糯米作糟,每鋪一層魚,加一層糟,然后蓋一層筍殼葉或棕片,再加木蓋封嚴,用大石頭壓緊,數月后食用。腌魚耐貯藏,幾年甚至十幾年不壞。腌肉的制作方法是:把鮮肉砍成三、四斤的長塊,漬鹽二、三天后晾干,再用木桶腌制,方法與腌魚相同。腌肉是侗族逢年過節必備食品,又是祭祀祖宗、招待客人以及饋贈親友的佳品。
酥肉 將豬肉(最好是肥肉)切成小塊待用。把植物油燒開,把切成一塊塊的小肉粘上米粉,放入油鍋中炸,待米粉變成金黃色后將肉撈出即成,吃時外焦里嫩香氣濃郁。
臘魚 臘肉 先把鮮魚、鮮肉抹上鹽,放在盆中漬2-3天,然后放在火塘上方懸掛,用煙火慢慢熏干。食時味香,可存放數月而不變質。
酸魚 酸肉 把鮮魚、鮮肉抹上鹽,放在壇中用酸水浸泡,可保存數月而不變質。此法原為侗族人民防止魚肉存放變質的方法,后演變為喜食酸性魚肉的飲食習慣。
灌辣椒 爆辣椒 把青辣椒煮軟后灌上紫蘇、糯米粉、藠頭等餡,曬干,稱為灌辣椒。如果青辣椒煮軟后不灌餡而剪開成人字形,然后腌鹽曬干,則稱為爆辣椒。
魚腥草 又叫椎根、臭菜根,有強烈的魚腥氣味,一般民眾不愿食用,卻是綏寧少數民族特別鐘愛的野生蔬菜。采集后洗凈切段,拌調料后生食,或稍炒一下即出鍋拌調料食用都可。
蕨苗 蕨根 野生食品。蕨苗取嫩莖切段炒菜。蕨根含有豐富的淀粉,砸爛后洗成淀粉水,沉淀一夜后倒掉清水,用鐵瓢從桶底刮下緊密的淀粉膠,再加清水攪成淀粉漿,倒入鍋中,用文火邊燒邊攪拌,熟后冷卻,便成了蕨粑。
筍子 野生食品。楠竹筍稱大筍子,采集后切段煮熟,再撕成絲或切成片,第二次炒熟拌調料后即可食用。雜竹筍稱小筍子,采集后整根煮熟,然后用刀拍爛后撕成小片,切段,入鍋第二次炒熟,加調料后食用。也可在第一次放鹽煮熟后曬干,扎成小把待用。還可煮熟搗成筍泥,然后做成一個一個的扁平筍粑,曬干待用。
栗籽豆腐 采集橡木籽(本地稱栗木籽),磨碎后做成豆腐食用。
白頭物 也叫白頭婆、黃蒿,系野生食品,葉片背面有白色絨毛。采集后洗凈曬干收存,打糍粑時取出泡脹、煮熟、切碎,拌入熱糯米飯,打成糍粑。
來源:綏寧新聞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