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08日 第 12 版)
在秋天里行走,我心安寧。湘西南的秋天,如棉,那是飽滿的白棉,潔白、溫暖、樸素、大方,我眼中立馬出現了母親的形象;如金,那一地稻穗黃澄,我幻覺變成年少的自己,像風一樣奔跑在金色的田野之上。
關峽苗鄉,插柳小寨,就在湖南省道S221線路旁。出了一片樹林,往寨子里走,一處處木屋前,都壘有石墻。石頭都是從河里順手撿上來的鵝卵石,沿房子四周砌成,很藝術,也很自然。每到秋天,總有一批又一批寫生的人,不聲不響地來到寨子里。來了,靜靜地畫上半天,畫得房屋安詳怡然,畫得石墻藝術自然,畫得天空高曠淡然。
寨子進口處,有一家小餐館,門邊有聯:“善德立世長,誠信待客久。”老板笑臉相迎,問:“吃不吃飯?”老板攤開手,說這些都是水里產的、土里長的,新鮮營養、無污染。我一看,果然,要吃的魚在門前的小溪里游著,三五只雞在門口啄食頗歡。老板捉雞撈魚、地里摘菜、柴火做飯。臘肉熏得黃亮亮滴著油,客人眼見為實。他還說:“信在五行中屬土,萬物土中生。老百姓靠的就是土里刨食,哪能不講誠信呢?”
笑談間,有一個老人遠遠地走來。老人是村里的老秘書,說起他的當年眉飛色舞。老秘書最為開心和自豪的是,上世紀80、90年代逢村里哪家的老人生日,這天他就帶著鄉人村鄰熱火朝天修一天的路,歇了工大家不要工錢,就齊齊地去過生日的人家里吃一頓,吃得流油,吃得高興。大家走著這樣的生日路,踏實、高興和自信。
寨子里路的端頭,是一座橋,通向寨子的對岸。橋有些特別,一半是新建的水泥橋,一半是滄桑的老橋。老橋的橋面已不見,橋墩還在,河水依舊,見證著那逝去的歲月如風。橋的一側有一碑刻,是清乾隆年間刻就的老碑,全部記錄著修路架橋村鄰的捐款。
在寨子里走著,我忽然悟到:自然是道,善德是天。古語有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看到寨子里的老人,面善、親切,像我久違的親人。老人們一個個樂呵呵的,在他們的眼中我看不到苦,看不到貧,看不到糾結。有一個老人似乎看出我的好奇,他對我說:能忍受、能知足、能擔事、能歡喜。我想,正是他們身上這樣的品質,才能散發出陽光般的快樂,才能演化成秋天般的沉靜。正如智者云:真正的樂,是好也樂,壞也樂;順也樂,逆也樂;富也樂,貧也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說,在一個地方,一旦遇見了本、源,遇見了清、純,遇見了美、善,就是我們的旅行之福。順彎彎的蘭溪河一路緩緩而行,但見沿河秋色正濃,橫船靜臥江心,蓑衣垂釣,江面無風,四周景幽,秋實無華,大地靜好。
從寨子里出來時,我看到河對面插柳村村級活動中心有“插柳夢中國夢”6個大大的紅字特別醒目,樓頂上的五星紅旗迎著風,正在高高地飛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周偉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