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中,人們對母親的稱謂很多,包括媽、媽媽、媽咪、阿媽、老媽、娘、額娘、家慈等,而在綏寧縣黃土礦、桃坪等地對母親的稱謂卻很獨特,稱母親為“媧奶”。
黃土礦、桃坪一帶處于岳溪水域,即資江源頭,境內約4萬人。這里,50、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喊生身母親為媧奶。隨著時代的發展,媧奶這個稱謂在黃土礦、桃坪一帶即將消失。調查發現,目前70年代以后出生的黃土礦人、桃坪人基本上稱母親為媽媽,80后、90后很少聽到媧奶這個特別稱謂了。
我是黃土礦人,對這個稱謂并不陌生,但是以前并不知道用哪兩個漢字來書寫這一稱謂,覺得這是一個土得掉渣的稱呼。在外上學時,也不好意思用這個稱謂來喊自己的媽媽,總是藏著掖著,生怕被同學們恥笑,只有放學回家時,才開心地喊一聲媧奶。
也正是因為土,這個稱謂常常遭到周邊鄉鎮人戲謔。相傳一個黃土礦的女子嫁到附近一個鄉鎮,兩口子發生口角,女子被家暴,沖出院子要回娘家,男子在后面拖她、留她。女子一邊哭,一邊喊娘:“媧奶姊,媧奶姊……”這情景正好被一群小孩看見,他們就拍手拍腳地編起了順口溜:“媧奶姊來媧奶姊,背后來架拖拉機。”
一個偶然機會,讓我改變了對媧奶這一稱謂的看法,并逐漸對她景仰起來。2017年4月的一天,我參加邵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一次學習,一位專家在講授梅山文化時,提及梅山文化對女媧的崇拜。據他介紹,女媧乃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 ,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女媧的媧字讀音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聯想到我們當地對母親的稱呼“媧奶”兩字,二者之間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后來靈感一閃,豁然開朗,我終于悟出了“媧奶”二字怎么寫。同時,也感悟到“媧奶”一詞暗含深意,即先人們對始母之神的無限崇拜。
于是我開始仰望先人們的智慧,重新意識到,“媧奶”這個稱謂并不土,只是歷史的沉淀太多太深太厚。因此,我想說,“媧奶”這個稱謂應該成為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符號,而不應該在千年的演進中被消解、顛覆、湮沒……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袁學龍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