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有一老秀才,擅長畫馬和虎,卻嗜酒,提筆須先喝酒。
一天,老秀才畫興人發,想畫匹駿馬。大兒子見父親要畫馬,便給父親買了一壺酒來,老秀才對大兒子說:“畫馬難畫走,畫奔馬就更難了,我先畫馬身和馬蹄。”說著咕咚、咕咚把一壺酒喝光了。小兒子也在旁邊看父親畫馬,便問道:“父親,都說你畫虎也是拿手?”老秀才說:“畫虎難畫吼,畫下山猛虎就更難了。”小兒子想請父親畫只虎,也買來了一壺酒。老秀才一見又有酒,端起酒壺一仰脖子,咕咚,咕咚喝了半壺。
老秀才提筆說:“我先畫虎頭。”接著就在畫好的馬身前面,畫了個張大口虎頭,又說:“后畫虎尾。”在畫好的馬身子后面畫了一條立天虎尾。畫完了,老秀才又端起酒壺,,咕咚、咕咚把剩下的半壺酒喝得壺底朝天。老秀才喝得醉意朦朧,把虎頭和虎尾都畫在馬身子上了,成了非虎非馬。兩個兒子望著“馬虎”驚喜發愣。
一天,大兒子上山砍柴,遇見一只餓老虎,以為是馬,便放下斧頭,想騎在馬身上,結果被虎一口吞下肚,白送了一條命。小兒子好射箭,一天身背弓箭出走,見路旁有一匹戰馬系在樹上,以為是虎,張弓搭箭,連發數箭。把馬射得四腳朝天,馬主人告到官衙,小兒子進了牢房。
老秀才一張“馬虎”畫,使得一子喪生,一子進牢房,后悔莫及!
今(漢語詞典)有馬虎條目,解為硫忽大意,草率不認真,此典故出于此。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楊昌谷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