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千年,縱橫萬里,普天之下,莫不需名。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鄉村,在鄉村振興的今天尤為重要。李熙是一個很有歷史底蕰的古老鄉鎮,早在五代后漢,楚王馬希萼派兵攻占飛山峒的資水流域,置石為砦,因該區域位于武岡之南,根據風水學山之南,河之北為陽而取名為武陽砦,砦址在今李熙鎮蘇家村,轄今綏寧北屋區大部分,開啟了綏寧北屋區的文明序幕。
李熙鎮:隋末唐初得道真人李熙山為造福地方,四處奔波,主修李熙橋,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為了紀念他,橋以人名,地以橋名。這便是李熙鎮名的由來。
真人寨是隋末唐初,道人李熙山居宿之地,供奉教祖面壁修練,道法登峰造極,被唐高宗誥封為大洞真人。他事農度日,好善樂施,為民造福。見廣竹水泛濫,村人所建木橋時被沖走,村民都是涉水過河,苦不堪言,便四處奔波化緣,主修李熙大橋。解決了村民之苦,為廣弘道法,又竭立在建修玉清觀一座。后人為了紀念他,當地善男信女,捐銀募款,在其居地前修建真人庵,歷代民眾,求雨祈福,莫不靈驗。于是香火鼎盛,遠近聞名。
玉清觀是李熙山修道的道觀,該觀建于隋末唐初,抗日時期被國民黨部隊征用用于黃埔軍校分校。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徹底毀壞。
白鹿崗,縣志上記載李熙山在修道時有一只有小白鹿總圍繞在李熙山身邊,李熙山趕它走時它走時,它走幾步時又守著他,似有話要對他說,于是李熙山就隨它走了。當走到現在白鹿崗這個地方時小白鹿鉆地了,李熙山就拿鋤頭挖,挖出了一個銅盆。銅盆中有兩個小人,當道士遇到不懂的事時能隨時告訴他,這就是李熙山能準確設計李熙橋的密秘。
九家仙是九個道法較高的道士住過的地方。
綏寧李熙鎮有著深厚的地母文化情結,在李熙鎮槳塘村建有地母庵,在文革中被毀,曾被改作李熙鎮中學,中心小學和農械廠。地母庵的大廳被改為鎮中學會場,由落差近一米的二個大廳組成,可容納近千人開會,足見其規模宏大。地母,是中國農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對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是萬物的生靈,在人們心目中倍覺親切和崇高,被視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千百年來,民眾為了生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目的,建廟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賜福滅災,給眾生帶來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為歷代民眾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之盛舉.
三官橋,在地母庵一旁的廣竹水(白玉河)上座落著一座由石墩和木材橫豎疊成橋面的橋,橋面上修有橋亭。六十—七十年代拆橋亭做公路用橋。七四年拆木材疊成的橋面在原有的橋墩上修建石拱公路橋至今。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早期遵奉三位天神。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
李熙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由其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今天研究當地的文脈,對弘揚傳統文化,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來源:綏寧新聞網
作者:于光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