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赴湘西南暑期社會實踐隊一行8人來到綏寧縣,開啟了赴湘西南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一站。
01
基于前期豐富的準備和積極的聯系,今天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綏寧縣融媒體中心,在與提前聯系好的綏寧縣融媒體中心黃世潔主任會面后,我們來到制播部,對制播部的楊萍主任開始了我們的第一次采訪工作。一開始雙方都顯得有些局促,但采制組的成員根據實際情況對采訪的問題進行了靈活的調整,慢慢地雙方都找到了采訪的節奏,此次綏寧之行的首次采訪順利完成。
對楊主任的采訪同時啟發了我們,負責“采”這一環節的記者,更需要觀察發掘當地的新聞時事,沒準對基層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十分幸運的是,我們在融媒體中心記者部遇見了工作經驗豐富的老記者——孫芳華。他健談又和善,總是面帶笑容,關于我們的問題他知無不答,一旦打開話匣子就關不上。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原來知名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上堡人家》都有他們的參與,《爸爸去哪兒》的前期風光宣傳片、《上堡人家》的大部分內容竟然都是由他們完成的,我們聽后不禁連連感嘆“好厲害”。他還為我們展示了他一直保存到現在的從前使用的攝影機——M9。
從老式攝影機到新式攝影機,他不僅用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眼光記錄了綏寧縣二十幾年來的變遷,更將對綏寧的深切愛意帶到了新聞工作中。在他身上,新聞人專業主義的使命與綏寧人建設家鄉的熱情完美融合:通過參與綜藝節目拍攝,展現家鄉的秀美山水、繁茂植被,讓更多人了解綏寧鮮為人知的美;通過日常新聞采集工作,發揮新聞職能,助力鄉村治理。
與他的交談中,我們一方面收獲了大量有用的信息,這豐富了我們研究的素材;另一方面,他分享的從業二十多年來的心得與經驗,也勉勵著我們以后成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02
我們安排的第二站,是綏寧縣委宣傳部,它就在綏寧縣融媒體中心對門的地方,我們找到綏寧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黃始偉,在感謝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接待我們之余,我們還向他了解了許多關于綏寧的發展現狀。鄉村振興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牽扯到許多方面,我們對鄉村振興的理解加深了。同時,黃副部長還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聯系文旅廣體局的渠道,這為我們接下來的行程打通了便利之門。
在我們將要離開縣委宣傳部的時候,門口的保安大叔突然和我們搭話。原來是他看到我們隊服上有“華中科技大學”字樣,就認出那是他的小孩讀的大學。華中大學子遍天下,這怎么不算是一種緣分呢?
03
吃過午飯,我們將下午的工作進行合理分工,四人前往文旅廣體局去獲取資料,另外四人留在賓館,對上午獲取的音視頻資料進行簡單的梳理。
來到綏寧縣文旅廣體局,接待人員向我們介紹了綏寧“十四五”旅游業的發展規劃與發展戰略。我們收集了當地旅游發展數據,分析可知,當地旅游品牌已經在國內有了一定影響力,并促進了經濟發展,帶動了鄉村振興,但是受疫情影響,旅游收入呈現下降趨勢。通過旅游業助力鄉村振興,想要做到可持續發展,絕非易事。
04
從湖北省武漢市到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大園古苗寨,跨越712公里的“長征”路,我們翻過石頭山,走過荒草地,淌過古河道,來到了《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拍攝地——大園古苗寨。在這個歷史文化與現代綜藝曾經緊密結合的地方,我們用步長丈量土地,用汗水澆灌希望。
7月8日清晨七點,隊員們就在綏寧縣民族大酒店大堂集合準備前往大園。我們打開天氣預報,35度的高溫觸目驚心。在進入苗寨之前,好不容易,我們與事先聯系好的村委會干部做了簡單采訪。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組織觀摩的手寫標語。
終于,我們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踏進了這座藏在青山綠水之間的世外桃源。
石頭山
這座村落全部的羊腸小道都是由鵝卵石鋪就的。踩上去的觸感就像一腳陷進了歷史長河,踩在了經年累月、無數個歲月鋪就而成的細軟砂礫上。我們就在這樣的石頭地上,探訪明星屋,重走《爸爸去哪兒》來時路。
因《爸爸去哪兒》一時爆火后熱鬧的村莊早就出于各種原因流于冷清。但我們卻有幸采訪到了目之所及的唯一的一家游客。得知我們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之后,小女孩和她的父親驚喜地接受了采訪。在交談中我們得知,小女孩也立志成為新聞人。只有在那種時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傳承。我盡可能專業地持著手機拍攝,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小女孩的新聞夢。
出寨的路才更符合“石頭山”的定義。農家樂老板娘貼心地為我們指了一條“明路”。因著這條“明路”,我們才有機會在超過45度的斜坡上相互攙扶。
過農家
正午,日頭最烈的時候,我們來到了王寶強曾經居住的一號房。不同于那些坐落在苗寨蜿蜒曲折的小巷深處的明星房,這家農家樂隔著一條古河的對岸是蒼翠青山。
老板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也很樂意同我們聊那些往事。飯后,我們就坐在王寶強曾經來過的房門前,從曾經的人聲鼎沸、絡繹不絕,聊到如今的破敗蕭條、無人問津。不論是談過去還是談現在,抑或是暢想未來,老板的臉上始終帶著質樸純粹的微笑。因農活而曬得黝黑的臉龐下漏出一絲羞紅。
荒草地
綏寧淳樸的民風在指路上也絲毫不落俗。認真地說就是——沒把我們當外人。我們就這樣散落在荒草地里,在田埂上穿行,“前途未卜”。直到先去探路的隊員傳來了“可以走”的回信,我們才終于將一直提在嗓子眼的心放下。
然而,“能走”從來不代表“好走”。我們的腳一深一淺地踩在泥坑里,在石頭上留下泥印,被干枯的荒草鞭撻,最后,與一米來高的玉米稈親切交談。
古河道
那種時候就很容易想到萬里長征路,想到凜冽呼嘯的寒風,想到干燥破裂的嘴唇,想要一汪清泉,想要潺潺流動的小溪。
大園是多么美麗的一個地方啊,大自然從不吝嗇贈與善良的人們以流動的黃金。我們欣喜地在河道旁的小路上揮舞隊旗,虔誠地用手感受“生命”的脈動。
05
最后一站,我們要前往的是上堡村。
坐上大巴車,繞上層層疊疊的山路,無盡的綠逐漸在眼底鋪開,我們想要掏出手機記錄美景,卻還原不出半分這里原本的色彩。稻田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腰,一整個山谷都是綠色的秧苗,這些綠色秧苗和郁郁蔥蔥的樹林連成一片,像是一幅山水畫。四周群山環繞,隨著大巴的深入,視野慢慢打開,三三兩兩的村落浮現,我們好像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上堡的美只有親眼見過才能完全體會!
我們來到訂好的住處,這里說是賓館,實際上更像是村民的家,保留了傳統的木制吊腳結構,獨具當地特色,夏天的晚上不需要空調就很涼爽。民宿的老板也非常熱情地招待了我們。
吃過午飯,我們坐在民宿門口閑聊時,無意間聽到一支旅游團的團長與老板的交談,于是我們趕緊抓住機會,對他進行了采訪。
作為一個旅游愛好者,他首先向我們表達了他對旅行的看法,“旅行,就是一直在路上”。雖然上堡的商業化程度低,但許多人正是像他一樣看中這里的清凈淡雅、獨立出塵,起床就能聽到鳥叫蟲鳴的原生態的感受。上堡美麗的自然風光,乃至豐厚的歷史底蘊、淳樸的民風民情,都保留完好,都是他選擇這里的原因。如果上堡古國過于商業化,它本來的特色很可能會被磨滅掉。
經過我們的了解,他不僅在湖南旅游,還經常去貴州,對比之下,貴州的一些山區路修得非常好,還有專門給游客的停車場,而上堡的基礎設施在這兩點上有所缺乏,減退了一些游客們自駕游的熱情。上堡原本計劃的游客中心,也因為疫情遲遲未使用。我們也提到,必須要想從上堡回到市區,就必須早起坐唯一的一班6:30的大巴,很不方便。
從與他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商業化與保留原生態之間,一定需要取得一個平衡。他以當地的民宿為例,提出既保留傳統吊腳樓特色,又配備現代化的設施,才是好的民宿。
在我們提出想要嘗試苗族服飾時,賓館老板熱情地為我們找來衣服。幾位隊員換上后,游客們紛紛投來或羨慕或欣賞的目光,有一些游客來與我們合影,還有一些游客甚至將我們誤認成了當地人,向我們問路。
身著苗族傳統服飾,我們進行了視頻的素材收集工作。有了青山綠水為畫布,人怎能不格外美麗動人呢?
下午,為了尋找六鵝洞瀑布,親身體驗這里的旅游資源,我們沿著溪流往山上走去。
這里沒有路標,全憑直覺。中途我們一度走錯了道,在村民的指點下才找到了路,踩著石頭穿過小溪才能回到“正軌”。
一路上的山路不算特別陡峭,但還是需要小心前行,保證自己的安全。雖然最終我們沒能找到瀑布,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切身體會到了這里的美。耳邊是嘩嘩的水聲,眼前是青翠的樹木,身著傳統服飾的我們似乎本來就與大自然渾然一體。
最讓我們震撼的是下山途中的一處懸崖,青山深淺變化的綠和天空不帶一絲雜質的藍,美到無法用言語表述。我們趕緊拿起相機,記錄感動的同時為視頻增添素材。
爬過山我們知道,這里與高度開發的地方不同,美得純天然,但也存在一些安全上的風險,需要多方配合,完善相關設施。
希望有更多人看見上堡,遇見上堡,振興上堡。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曾資策 包依琳 張伊婷 謝玲玲
編輯:秦玲玲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2022/07/18/1153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