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凱悅 鄭歆諾)7月,湖南師范大學4支實踐團73人赴邵陽綏寧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他們深入基層調研,服務鄉村教育,關愛老年群體,推動地方文旅產業與非遺文化發展,以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助力綏寧縣鄉村振興。
美育賦能鄉村,文化幫扶綏寧
湖南師大赴花園閣村實踐團、赴關峽苗族鄉實踐團、赴黃土礦鎮實踐團在綏寧開展興趣支教活動,報名參加的孩子達370余人。每支隊伍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用文化賦能鄉村教育。
花園閣村實踐團以美為導向,開設舞蹈、器樂、美術等美育課程。課堂教學以童趣為具體教材,尊重與保護孩子們的想象力,引導孩子們領悟藝術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激發孩子們感受美、欣賞美能力,啟發他們對于藝術創新的表達欲望。由于教學基礎設施有限,部分課程只能在室外授課,而孩子們燦爛的笑容,便是炎炎夏日里實踐團成員們全力以赴的最大源動力。
(花園閣實踐團舞蹈課開課)
(小朋友正在上手工課)
關峽鄉實踐團開展金融知識科普興趣課,讓孩子接觸到較為系統完善的金融基礎知識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金融知識。課堂上老師們以歷史早期的以物易物將學生們引入課程,通過生動的動畫圖案,向同學們展現了貨幣發展的歷史,以及歷代每一套人民幣的樣幣圖案和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
(主講人在向學生們介紹各國貨幣)
黃土礦鎮富有紅色文化,黃土礦鎮實踐團便圍繞愛國主義教育,以當地紅色故事開展教學活動,講述黨史,培養孩子民族自豪感。
(黨史課)
守護留守兒童,情系花園鄉間
“這么熱的天,辛苦你們呀,感謝你們幫我們反映問題!”博士服務團在花園閣村九組走訪入戶調研留守兒童時,陳奶奶緊緊地握住了隊員的手。湖南師范大學赴綏寧花園閣村博士服務團對當地的留守兒童現狀以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深度調研,摸清當地留守兒童情況,并深度關注、調研、總結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導留守兒童樹立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生活態度,倡導社會力量理解、尊重、關心、幫助留守兒童。7月14日至16日,博士團成員累計走訪留守兒童家庭60余戶,了解了80余名留守兒童父母的務工情況、家庭經濟狀況和行為表現等反映心理健康情況的因素。
(博士服務團走訪調研留守兒童)
同時,博士團成員與花園閣本科生實踐團成員密切溝通、積極合作,力求優勢互補。實踐團將所掌握的關于花園閣村兒童的教育背景、性格特點、課堂表現等信息與博士團進行了分享,博士團聯合實踐團深度分析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性格特點以及成因,為實踐團的支教工作提供了指導,共同在教育幫扶方面推進花園閣村鄉村振興。
(博士服務團與本科生實踐團開展交流座談會)
關愛留守老人,溫暖夕陽之情
黃土礦鎮實踐團開展敬老院志愿服務活動。在敬老院中,實踐團耐心聆聽他們的過去,主動分享青春故事,為老人們精心策劃帶來一場精彩的表演。《東方紅》《打靶歸來》一首首革命老歌在黃土礦這片紅色文化的土地響起,重燃老人們內心的激情。“弘揚志愿精神,關注老年群體。”實踐團隊長表示,希望能讓老人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愛與溫暖,也希望有更多人能關愛鄉村留守老人。
黃土礦實踐團成員與老人合影
調研鄉村文旅,助力產業振興
花園閣村以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為定位,以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為抓手,以推動文旅融合為目標,但在以旅游促振興的道路上仍任重道遠。博士團對當地景點進行了勘察、對居民房屋建筑進行了摸排、對周邊文創產品進行了調研,發現目前花園閣村存在房屋空間利用率普遍不高、文化同質化、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對此,博士團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一是做好“鄉村新聞官”,講好花園閣村故事,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等平臺,推送花園閣村的旅游信息,提高本地鄉村旅游知名度;二是盤活閑置資源,聯合打造鄉村旅游,鼓勵農村居民采取股份制或聯合經營方式打造一批環境優美的民宿和農家樂,遵循“保留特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節省成本”的原則,在美學設計中讓房屋更貼近原貌;三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開發周邊文創產品,充分利用與高校聯合的優勢,開發花園閣村的特色民間手工制作、特色美食、民族服飾,打造當地鄉村旅游特色品牌。花園閣本科生實踐團則走訪調研當地民宿、“嘉藝閣”畫室、湖南稻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分析文旅融合視角下花園閣鄉村旅游的發展實踐和現實成效,從文旅融合視角甄別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融資渠道,宣傳效果,資源利用,公共意識等方面的問題,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和建議,助力花園閣鄉村旅游發展。
(花園閣實踐團成員調研湖南稻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綏寧作為湖南省竹產業發展示范縣,楠竹資源十分豐富,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竹子之鄉”稱號,目前正重點發展楠竹產業。花園閣村實踐團對7家綏寧楠竹產業公司進行了走訪調研。目前,綏寧縣楠竹產業市場占有率較低,企業融資壓力大、難度高,產業鏈依然不夠完善。實踐團成員計劃采取數學建模等方式,對綏寧楠竹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借助科學有效的方法,完善七條主要產業鏈,促進綏寧縣楠竹產業長足發展,推動政商合作,共同促進鄉村振興。
苗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保留了許多富有特色的非遺文化。關峽鄉實踐團對綏寧文化館、插繡傳承人周元桃走訪調研。據了解,綏寧的非遺文化資源豐富,但生產力低、制作技藝復雜,難以實現產業化。且插繡作品制作時間長、要求高、回報慢,在傳承上困難重重。在了解基本情況后,實踐團成員借助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插繡的銷售與傳承提出建議,借助多樣的新媒體渠道營銷推廣,構建非遺互動平臺,弘揚非遺文化,助力非遺傳承。
(關峽鄉實踐團對插繡傳承人周元桃進行采訪并為插繡錄制宣傳視頻)
進行常識教育,為百姓辦實事
推廣普通話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據悉,花園閣村民對于普通話的掌握和使用程度較為薄弱。花園閣實踐團成員們面向村支兩委、民宿老板、村內舞蹈隊、導游、村民、全體學生及其家長開設了以“推廣普通話”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活動中,實踐團成員進村入戶,通過“一對一、點對點”的形式進行悉心指導,幫助他們提高普通話交流的能力。
(花園閣實踐團對村民推廣普通話)
此外,實踐團以實際行動將安全教育“做深做實”。日前,團隊已成功面向花園閣村民、學生開展了以“愛在花園、警在心間”為主題的安全系列教育活動。活動圍繞“防溺水、防火災、防地震”“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電信詐騙”“防疫”七個內容具體展開,并力求理論、知識、操作、示范相結合的全方位指導。活動中,實踐團由課堂落實到生活,幫助村民與學生們認識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切實提高了村民和學生們對安全知識的知曉率和行動的普及率,形成了全方位覆蓋的安全態勢,卓有成效地營造了“人人關心安全”的濃厚氛圍,讓安全意識真正扎扎實實地走入花園閣村人民的心中。
(花園閣實踐團開展安全系列教育活動)
湖南師范大學赴綏寧縣暑期社會實踐隊員們用師范仁道關愛鄉村人文,用專業所學推動鄉村發展,以團隊聯動助力綏寧縣鄉村振興。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陳凱悅 鄭歆諾
編輯:楊汐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2022/07/26/11560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