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縣遭遇連日暴雨,多個鄉鎮出現強降雨,加之夏季氣溫較高、蚊蟲孳生等原因,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鼠傳疾病、蟲媒傳播疾病等暴發流行。為確保災后無大疫,綏寧縣疾控中心提醒廣大居民做好相關疾病防控措施。
一、洪澇災害后常見疾病
1.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以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主,特點是潛伏期比較短,發病急、傳播快、傳染性強、危害性大。洪澇災害后由于衛生條件被破壞,人畜糞便、動物尸體等污染環境、蔬菜水果或飲用水水源,而夏季氣溫高,食物易腐敗變質更會加劇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流行與暴發。常見的疾病有痢疾、傷寒、副傷寒、甲肝、戊肝、霍亂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2.鼠傳疾病。洪水會導致各種生物群落結構改變和棲息地的變遷,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人與某些疫源動物如鼠或鼠的排泄物接觸機會增加,引起相關疾病感染機會增多。鉤端螺旋體病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過接觸含鉤端螺旋體的鼠尿污染的水而感染,或在飼養或屠宰家畜過程中因接觸病畜或帶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臟器等而受感染,亦可食用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經口腔和食管黏膜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可通過吸入攜帶病毒的鼠類排泄物(尿、糞、唾液等)污染的塵埃后形成氣溶膠而感染,或被鼠類咬傷或破損傷口直接接觸帶病毒的鼠類血液和新鮮排泄物而感染,亦可通過進食帶毒鼠類糞便污染的食物經口腔或胃腸道粘膜而感染等。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搶救不及時易引起死亡。
3.蟲媒傳染病。由于降水、氣溫、氣濕和地面植被等條件變化,促使蚊蟲孳生,繼而引起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蟲媒傳染病增加。流行性乙型腦炎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感染后會出現高熱、意識障礙、抽搐、病理反射及腦膜刺激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下嚴重后遺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由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新發傳染病,由蜱蟲叮咬引起。該病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顯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等,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4.呼吸道傳染病。洪澇災害發生后,災民集中居住,人口密度高,衛生條件差,人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呼吸道傳染病傳播,如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百日咳、麻疹等。
5.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由腸道病毒引起,本病傳染性極強,人群普遍易感,發病率高,傳播很快,且發病集中,如不及時隔離、治療和預防,在一兩天內可引起全家感染,有時甚至一兩周造成班級、單位和村的流行,大流行期間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課、停產、停市,給人民生活、工作和社會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二、疾病防控措施
1.勤洗手。工作結束、外出歸來、飯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是控制微生物傳播和防止感染發展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公認為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且成本低廉,操作簡便,有調查顯示,洗手可以使手部菌落有效減少,并減少47%的腹瀉、48%的嚴重腸道感染、59%的痢疾的發生。
2.保持飲食衛生。洪澇災害發生后,要加強對飲用水的消毒,提倡喝開水,不喝生水;食物要徹底煮熟煮透,不吃腐敗變質或被污水浸泡過的食物;不吃剩飯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產品;食物生熟要分開;蔬菜水果要充分洗凈才能食用等。
3.搞好環境衛生。清除蚊蟲孳生地,消滅蒼蠅、蟑螂、老鼠等傳播媒介;不要隨地大小便,對患者的排泄物、嘔吐物要及時消毒;管好家畜(豬、犬和牛等),防止動物糞便污染環境;垃圾及時清理,保持環境整潔,洪水污染區域做好環境消毒;動物尸體及時消毒并進行深埋處理。
4.做好個人防護。要避免直接接觸疫水,不要在池沼或水溝中捕魚、游泳、嬉戲,下水作業時,可穿長筒橡皮靴,戴膠皮手套;野外作業時可穿長袖長褲,涂抹驅避劑,防止蚊蟲叮咬。
5.及時接種疫苗或預防服藥。對于甲肝、戊肝、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疾病常年流行區,可在流行前及時進行疫苗接種,防止相關疾病感染。對于進入鉤端螺旋體病疫區短期工作或出現首例鉤體病患者后的高危人群,在醫生指導下還可服用強力霉素進行預防。
6.其他防控措施。要避免人群集聚,保持室內通風,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共用生活物品等。如出現發熱、腹瀉、嘔吐等以上疾病相關癥狀者,需及時就近治療,盡量減少或避免與他人接觸。醫療衛生機構要加強疫情監測,一旦發現疫情,馬上上報,以便減少疫情擴散。
綏寧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23年6月22日
來源:綏寧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作者:綏寧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編輯:龍莉婷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646740/66/1278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