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亞林)夜幕降臨,走在水口鄉公溪河畔,美麗的慶豐橋橫跨兩河交匯處,老人在漫步閑聊,年輕人在公園載歌載舞,小孩在互相追逐嬉戲,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辦好農村事、實現鄉村興,關鍵在黨建引領。近年來,水口鄉積極探索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新路徑,堅持以黨建為魂、能力為本、發展為要,把黨建成效轉化為鄉村振興成果,努力實現農村更美麗、農民更富裕、生活更美好的目標。
做強人才培育文章,文化“軟實力”變鄉村振興“硬環境”
“讓擔當作為者來,讓攻堅克難者干,讓實績突出者上。”2月14日,水口鄉舉行中層干部選拔任用競聘演講會。會上,多名鄉機關干部圍繞競聘崗位,結合個人特點、優勢所長、工作成績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等展開激情演講,臺上慷慨激昂,臺下掌聲陣陣。
在人才培育上,該鄉緊盯干部培育,在人崗相適、人盡其才上下功夫,創新性實施“崗位競聘 雙向選擇”制度,同時,把重大項目、重點工作作為磨礪和錘煉基層干部隊伍的主戰場、主平臺,帶動各級干部勇挑重擔、競相出彩。2020年以來,該鄉共有9名干部得到上級組織部門的提拔重用,其中進一步使用干部5人。
“現在白天繁忙的工作結束之后,我喜歡在農家書屋里看一些種植管理技術相關的書籍,提高自己的種養水平。”田凼村村委委員黃璽說。
據悉,為充分發揮好每一個基層黨支部的作用,水口鄉黨委著力提升駐村干部幫扶能力,創新開展“比學趕幫超”等活動,轉變和改進干部隊伍作風,積極引導黨員干部發揮好“雙帶”作用。
截至目前,水口鄉通過“領頭雁”工程共培養“領頭雁”20名,表彰“創業致富示范基地”4個、黨員“領頭雁”先進典型10人。通過遴選培養、政策扶持、舉辦培訓、授牌表彰等措施,正力爭實現村村都有“領頭雁”,黨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做好人居環境文章,“昔日山旮旯”變“宜居養生好去處”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只有不斷加強黨的領導,方能凝聚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磅礴力量。
近年來,水口鄉先后獲評2020年度河長制工作先進單位、邵陽市文明鄉鎮、2021年度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先進單位、2021年度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先進單位、2021年度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鄉鎮等榮譽。榮譽的背后,正是水口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建強基層組織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
曾幾何時,水口鄉只有“官水”公路一條向外交流的主道路,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與相鄰鄉鎮交流,導致百姓生產生活不方便,發展不能形成合力,影響了經濟社會大發展、大繁榮。
水口鄉全力推進交通建設,先后完成了“官水”公路擴建,“水聯”公路建設,水口鄉至瓦屋塘鎮楓門嶺公路建設,水口鄉至長鋪子苗族侗族鄉黃泥井公路建設,水口鄉至洞口縣羅溪瑤族鄉公路建設。五條公路似五條經濟命脈一般,不斷給水口注入活力,“昔日山旮旯”變“交通樞紐地”。
春風吹來滿眼春。如今,走進水口,入目皆是綠,清澈的公溪河河水蜿蜒于寬闊的水泥馬路與山水田園之間,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其樂融融的千家萬戶,在綠水青山之間散發著勃勃生機,昔日的“山旮旯”早已成為“宜居養生好去處”。
做足產業發展文章,“生態資本”變“綠色財富”
水口鄉總面積143951.8畝,其中林地面積12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82.7%,森林蓄積量427168立方米,楠竹林總面積6萬余畝,楠竹立竹數全縣排第一,是綏寧縣有名的“楠竹之鄉”,現有楠竹加工企業近10家。
2022年,水口鄉結合縣委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楠竹產業發展的意見》,多次外出考察調研,實施茅坪村楠竹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投資50萬元,建設高標準楠竹示范基地,實施楠竹低產改造300畝左右,建設周期5年,預計可實現純利潤10.1萬元,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左右。
為加快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速度,水口鄉大力扶持培育合作社、引進項目,帶領合作社相關人員外出參觀學習、籌集資金,深入推廣“黨建+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林下經濟”、楠竹加工等特色產業,著力構建“黨建鏈”引領“產業鏈”“支撐鏈”“振興鏈”的新格局,持續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效能,著力將“生態資本”轉化為“綠色財富”。
2022年,全鄉6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平均收入達到15.14萬元,其中新哨村和水口村收入更是超20萬元。
“國家連年出臺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作為鄉黨委書記,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繼續帶領全鄉結合水口鄉楠竹資源豐富的地域特點,持續壯大集體經濟,讓群眾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享受生態紅利。”水口鄉黨委書記朱立明表示。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 楊亞林
編輯:龍莉婷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646746/67/1235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