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仲九)河口村位于綏寧縣西北部邊陲,村域面積11.6平方公里,系河口苗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由原河口村和原四甲團村合并而來,轄17個村民小組,共535戶2078人。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河口村將黨建貫穿全過程,通過緊緊抓住鄉村振興的重大歷史機遇,艱苦奮斗,攜手共進。
行使主人翁權利
鄉村是農民的家園。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就是要切實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的意愿,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河口村堅持“大家的事大家說了算”的原則,把尊重群眾意愿貫穿示范創建全過程,做到建設前群眾贊成,建設中群眾參與,建成后群眾滿意。“我們先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院落會8次,聽取群眾對于示范創建工作的意見建議,有效提升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村支部書記介紹,在鼓勵引導村民參與建設的同時,還通過電話、微信等渠道,聽取本土鄉賢的意見,從而不斷拓寬建設思路。
為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的具體事務,河口村還成立了示范創建工作理事會,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選出有想法、有威望、有魄力的群眾成為理事會成員,專門為創建工作建言獻策出力,讓村民充分行使主人翁的權利,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實效。在和美鄉村建設工作中,理事會協同村兩委處理矛盾糾紛50余起,營造了良好的施工環境。“黨員干部主動服從示范創建大局,在修建入戶道路需占用農戶土地時,第一時間做好矛盾調處。”村支部書記表示。
優化村莊設施
每逢春節,在外務工的村民們帶著妻兒驅車回到家中與父母團聚,但車停何處卻成為一個麻煩事。家中附近沒有停車場,大家都是隨意停車,不僅影響正常的交通,還容易發生刮擦。“有時好不容易找到個停車地方,又會接到挪車的電話。”有村民說道。
針對村民反映,河口村結合民調走訪、“幸福敲門”等活動,組織組長、黨員深入農戶征求意見,根據群眾反映優化美麗屋場建設方案,利用四甲團學校原址規劃建設大小停車場2處,合理劃分停車位,為村民規范停放車輛提供便利;在主干道和公共區域增設路燈12盞,方便群眾夜間出行;合理規劃鋪設污水處理管道,確保農戶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為進一步突顯基礎設施完備、村民幸福的“生活美”,河口村還在四甲團美麗屋場入口設置標志路牌,沿路打造六角亭瀑布、鄉村振興宣傳墻繪、古村牌樓、特色荷塘、休閑桌椅、古井、觀景臺等諸多景觀小品;在村莊公共區域進行適度綠化美化,種植紅楓、紫薇、四季桂、春鵑、海藻球、茶花等多類花草樹種。
同時,河口村還結合全鄉正在開展的“星級院落”創建三年行動,充分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積極性,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做到家中物品(含柴草)規整到位、三園(菜園、果園、花園)建設到位、畜禽圈養到位、衛生廁所改建到位、文明新風倡樹到位,力爭實現由“五個到位”引領帶動黨建美、布局美、產業美、生活美、環境美、風尚美的“六美”鄉村格局。
促進村集體增收
玉竹,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能。據《本草綱目》記載:“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脾胃虛乏。小葉楨楠,受各種高檔小區的青睞,屬于小區綠化的首選。”
河口村在組織致富帶頭人外出學習產業發展先進經驗、拓展產業發展思路后,結合該村現有生態條件,圍繞玉竹套種、小葉幀楠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先后累計投入資金70余萬種植玉竹、60余萬元種植小葉幀楠,并與隆回一專業合作社簽訂了玉竹保底收購協議,確保產業收益。“目前河口村共種植玉竹50畝、小葉楨楠60畝。”村支部書記介紹,村里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先后帶動25戶村民就業,其中有10多名脫貧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村集體經濟增收至15萬元。村民每人每年多的有1萬塊錢的收入。”村支書說道。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劉仲九
編輯:龍莉婷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646754/61/1320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