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新聞網訊(記者 陶雯 李深德)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生態循環種養模式逐漸受到關注。1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綏寧晟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還未走近,就已經聽到悠揚的音樂從牛棚傳來,走進牛棚內,干凈整潔的環境,空氣中沒有一絲異味,不同于傳統的養殖場。
牛棚內,晟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中文正在用木糠、稻殼、中藥渣等農林廢棄物作為墊料,用土著菌和環保酵素、天惠綠汁噴灑到墊料中。他介紹道,牛在這種環境下直接上床,牛的糞尿可以直接在發酵床中進行分解,不僅減少了傳統養殖清洗欄舍的人工和水,還減少了牛患蹄病的概率。
經過深入了解,這種區別于傳統養殖模式的方式正是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是通過模仿森林形態,采用先進的微生物技術,讓養牛場成功實現了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循環利用。在傳統的養殖模式中,往往會產生大量的糞便和尿液,這些廢物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還會產生難聞的臭味,給周圍的居民帶來不便。而晟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采用了微生物技術進行生態養殖,通過添加大自然繁殖的微生物菌群,能夠有效分解糞便和尿液,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使養殖場不再散發難聞的臭味。這一創新的技術不僅改善了養殖場的環境,也為周圍的居民提供了一個清新的生活環境。
除了使用微生物技術的發酵床模式進行養牛,養殖場還在飼料生產和疾病防控方面應用了微生物技術。通過微生物技術,用EM菌將稻草、玉米秸稈、牧草、中藥渣等粗飼料發酵處理喂牛,發酵好的農作物秸稈不僅可以長期保存,而且還有一股酒香味,牛在飼喂時愛吃搶吃。飼喂了發酵牧,草牛群基本沒有發生疾病,提高了牛的生長速度和免疫力,減少了糧食的浪費和疾病的發生。同時,還利用中草藥酵素對牛舍進行消毒和除臭處理,有效預防了疾病的傳播。
養殖場使用后的糞便墊料自然生成腐殖土,用于農作物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促進植物的生長。產生的腐殖土大部分用于竹林、農作物的肥源,還有一部分用于培殖蚯蚓和蛆蟲,用來飼養土雞,真正做到了變廢為“肥”。
羅中文告訴記者,農場以生態可持續的理念,放棄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轉基因等不可持續技術,通過生態種養循環新模式的應用,將會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優品質、零排放”的良性循環。他覺得這個就是目前和未來的趨勢。他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農戶能夠借鑒和創新這種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共同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陶雯 李深德
編輯:楊汐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646845/97/1341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