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新聞網訊(記者 周玉玲 鄧釗)在教育的田野上,他深耕三尺講臺,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政協的舞臺上,他積極履職盡責,為百姓架起溝通民意連心橋。有溫度、有擔當、有情懷,他就是邵陽市政協委員、綏寧縣第一中學政治教研組組長付立喜。
12月17日,付立喜走進教室,沒有像往常一樣直接翻開課本闡述理論,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綏寧風光的宣傳片。青山巍峨、綠水潺潺,瞬間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也在不經意間,為即將開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課程內容奠定了深刻的認知基礎。隨后,他拋出幾個問題,并組織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行討論。原本略顯枯燥的政治理論,在學生們熱烈的互動與交流中變得生動有趣。
“付老師總是能以獨特的方式講解枯燥的理論,讓我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方面,更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由淺入深、清晰明白,聽他的課感到很快樂,在輕松的學習中我們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做人。”綏寧一中高三554班學生曾一軒說。
為了打破學生覺得政治課程內容生硬、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讓思政課“潮起來”“活起來”,他不斷學習摸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將鮮活的社會案例、前沿的時事熱點巧妙融入教學之中,并大膽嘗試“問題導向式”“情景模擬式”等新型教學方法,打造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由于教學成績突出,多年來,他先后獲得綏寧縣高中畢業班工作先進個人、綏寧一中首屆“品牌教師”等榮譽稱號。
“在工作中,我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的指導,同時注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付立喜說。
在課堂上,他是學生的引路人;在課后,他是學生的朋友和傾聽者。付立喜始終遵循“愛與尊重”的教育原則,把每一位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疼愛。尤其是那些父母遠在他鄉的留守兒童。他會耐心傾聽他們對遠方父母的思念,用溫暖的話語給予慰藉。還定期與其家長溝通,反饋孩子在學校的點點滴滴,讓遠在外地的父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也讓孩子們知道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時刻牽掛著他們。他細心地觀察每一位學生的情緒變化,并在班級里組織心理健康分享會,讓學生們暢所欲言,釋放內心的焦慮與困惑。在談及理想時,他從不將世俗的標準強加于學生,鼓勵他們哪怕遇到外界的質疑,也要堅守內心的追求。
綏寧一中高三政治備課組長肖榮菊說:“付老師不僅在專業上令人欽佩,他對學生的關愛和對社會的奉獻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付立喜時刻不忘自己政協委員的身份,時刻牢記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今年年初,他在鄉村走訪時了解到,由于縣城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當地村民看病十分困難,經常需要長途跋涉去市里或省城醫院。如何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久久縈繞在他心頭。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走遍了全縣所有的鄉鎮衛生院和大部分村衛生室,與醫護人員、患者及村民進行了深入的交談,詳細了解了醫療設施的配置情況、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患者的就醫體驗以及村民對醫療服務的期望與需求,并去往城步、武岡等地了解相關情況。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調研,他同于健生委員聯合撰寫了一份題為《關于加強縣域衛生事業建設 提高縣域醫療保障水平的建議》的社情民意,被市政協采用,并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肯定。
“實地考察使我更深入了解基層醫院現狀,更好地圍繞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議政建言,我也深切體會到,唯有腳步才是丈量民生民情、實現民心民愿的最好路徑。”付立喜說。
作為市政協委員,付立喜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他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履委員之責。自2021年以來,他通過入村走訪、組織或參加座談會、網絡互動等方式積極調研,先后提交提案共8件。2024年先后提交《關于人口低出生率對山區教育的影響不容忽視的建議》《關于支持做大做強綏寧縣產業開發區以楠竹、特色農產品為主的現代產業,創建“五好”園區的建議》《關于建立家校社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的提案》3件個人及聯名提案、微建議3條,2條題為《關于做大做強綏寧縣產業開發區 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加強縣域衛生事業建設 提高縣域醫療保障水平的建議》的社情民意被市政協“社情民意”專報采用。
“政協委員的身份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未來,我將繼續用心、用情做好教育的本職工作,并會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實地做好調查研究,一如既往地積極建言獻策,履行好一個政協委員的職責。”面對未來的履職之路,付立喜豪情滿懷。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周玉玲 鄧釗
編輯:楊汐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646856/52/1455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