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新聞網訊(記者 孫芳華)3月16日,邵陽日報綏寧站的小記者們走進關峽苗族鄉大園苗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親身體驗木鎖制作、竹編技藝和銀飾制作三項獨特的苗族傳統技藝,沉浸式感受苗族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大園古苗寨歷史悠久,始建于宋太平年間 ,背靠后龍山、前臨玉帶河、面對筆架山,由三個聚居點組成,目前還保存了100多棟明清時期的古窨子屋,其中房齡最長的已有860年歷史,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古驛站、老伙鋪、舊商號隨處可見,處處散發著古韻。這里還是眾多影視作品的取景地,如《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等 ,使得古苗寨聲名遠揚。
踏入古苗寨,抵達古苗寨后,小記者們受到了熱情接待,身著盛裝的苗家阿妹以攔門酒儀式歡迎他們,讓小記者們初嘗苗族禮儀文化。在苗寨導游引領下,小記者們走進了這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仿佛穿越時空,開啟了一場與傳統文化的奇妙對話。這些明清時期建筑,青磚高墻、飛檐斗拱,歷經數百年風雨仍保存完好,屋內精美的木雕、石雕、剪紙等藝術品,無不展現苗族人民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小記者們不時發出陣陣驚嘆,紛紛拿出紙筆和相機記錄。
在參觀四知堂故居時,小記者們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楊氏家族的“四知”清廉家風,了解“四知堂”的來歷以及楊氏后人如何傳承這一清廉精神。從東漢楊震的故事,到現代楊氏子孫在生活中對清廉原則的堅守,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小記者們沉浸其中,深刻感受到了清廉文化的魅力。他們還參觀了“典故傳廉”“人物展廉”“景藝頌廉”等多個板塊,通過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清廉的重要性。
隨后,小記者們來到木鎖制作場地。木鎖作為古代重要的防盜工具,其獨特結構和精美的雕刻,體現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木鎖制作師傅早已準備好各種工具和材料,向小記者們詳細介紹木鎖的制作流程。感受木鎖的神秘和技藝。在竹編體驗館,竹編藝人現場展示了竹編制作的全過程。竹編的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學問和技巧。小記者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藝人的雙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在實際操作環節,小記者們迫不及待地拿起竹絲,嘗試著編織。經過一番努力,一個個簡單卻充滿童趣的竹編作品在小記者們的手中誕生,大家拿著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隨后,小記者們來到在銀飾制作工坊,銀飾匠人展示了許多銀飾制品,介紹了苗族的銀飾文化,并在匠人的指導下,小記者們拿起工具,嘗試著在銀片上進行簡單的制作。盡管手法生疏,但他們都全神貫注,努力做出精美的作品出來。
每到一處,小記者們圍繞此次研學體驗,采訪了苗寨居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鍛煉了新聞采訪能力。
活動結束后,小記者們紛紛表示,此次大園古苗寨之行收獲頗豐,親手實踐中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筆觸和報道,讓更多人了解苗族傳統文化,共同為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貢獻力量 。
邵陽日報綏寧小記者站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組織更多類似研學活動,為小記者們提供更多學習成長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傳播家鄉文化 。
此次邵陽日報綏寧記者站小記者走進大園苗寨的研學活動,不僅為小記者們提供了一次親近傳統文化的機會,也激發了他們對新聞采訪和寫作的熱情。未來,小記者們將帶著這份收獲與熱情,繼續探索生活,傳播更多有價值的新聞與故事 。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孫芳華
編輯:黃生勇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646947/51/1478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