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好大的雪啊!”一大早,推開窗戶,望見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大山、田野、馬路、屋頂、地面,到處一片潔白,瓊樓玉宇,銀裝素裹。小雪花繪成小圖案,有的像明亮的星星,有的像六邊形的花瓣,有的像張開的降落傘。她們風姿卓越,曼妙可人,像煙一般輕,似玉一樣白,像蝴蝶飛,似寶玉墜,不斷變換著舞步,紛紛揚揚,從天而降,給大地披上了厚厚的“白棉被”,將樹木變成了“玉珊瑚”……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人們宅在家里,家禽蜷縮在窩里,除了漫天飛舞的精靈們,都處于寂靜蟄伏模式,仿佛要使出渾身解數,釋放出聚集了多年無雪的能量,精心打造一個冰雪王國,營造一種萬籟俱靜的美妙境界。
首先融入冰天雪地的,是一些早起的大人,他們到外面柴屋拿柴做飯。接著,幾個不怕冷的小家伙竄出,沖進白雪中,滑雪,堆雪人,打雪仗,追逐著,嬉戲著,笑喊著,打破了冰雪童話世界的沉靜。他們純真無邪,懵懂勇敢,無比快樂......
“瑞雪兆豐年。”冰雪滅害蟲,來年定豐收。這是友善的“瑞雪姑娘”送給農民伯伯的一份過年大禮包。憧憬著虎年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伯父和侄子去魚塘網魚,伯母和嫂子在家做米豆腐,堂兄率領孩兒們打掃衛生。我貼好福字,從發小家借來長樓梯,在每層樓的大門口貼好紅春聯,母親剖魚,父親殺雞鴨、燃放爆竹祭祀。吃過團年飯,已是除夕夜,長輩給小的們發了壓歲錢。全家人圍坐在沙發上,一邊看春晚,一邊聽大人們說起過年、春節的點點滴滴。頑童們不時跑到陽臺去放鞭炮,母親提醒他們別把爆竹丟在紅梅樹下、菊花叢中。大家一起聊天看春晚,“守歲”到凌晨,迎來春節,放了煙花后,才縮進被窩尋夢周公。
天麻麻亮的時候,鄰近陣陣炮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我將手機鬧鈴喚醒,躍起,穿衣,下樓,開燈,點香,燃放開門炮,地上一片紅。我學著父親往年的樣子,打開大門,口中念念有詞:“兩扇門打開,幸福安康、金銀財寶都進來。”一邊到門口抓幾根干柴,一邊念道:“雙手拿大柴(財)。”把柴放到廚房爐灶旁,生火燒開水,煮香茶敬神。父母一如往年,來廚房煮甜酒、油炸糍粑做早餐。我一看到他們,就恭恭敬敬地道一聲:“爸、媽,給你們拜年啦!”他們答道:“好!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啊!”然后遞給我一個紅包。
吃過早餐,等堂兄弟來拜了年,驅車去給親戚拜年。與年長的親戚拉拉家常敘敘舊、笑談拜年趣事,不禁勾起我兒時拜年的美好回憶......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腦和小車,通常是腳踏冰雪去拜年。記得每次大年初一去幾百米遠的對門大爸家拜年,喝甜酒全盅后,就到他最里面房里看電視里重播的春晚等節目,彌補我家無電視文化大餐的遺憾。好多次,正在看春晚,聽到大媽喊我:“最熱鬧的鞭炮聲響起來了,肯定是你姐姐她們回來拜年了,你去歡迎她們,再來我家吃飯。”我飛也似的跑到家里。姐夫們會給我留些大炮、幾封小炮,我滿心歡喜地接過心中最愛,呼喚小伙伴們去水渠甩悶炮炸魚比賽......
到大爸家吃了飯,大媽給我1塊錢(那時候沒有紅包,1塊錢是讀1年幼兒班的學費),然后是好一陣叮囑祝愿。我那時嫌她嘮叨啰嗦,現在回想起來都是滿滿的感動。
春節定在農歷正月初一,是除舊布新、敦親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春節的活動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1天。從年尾小年起,人們便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理發洗頭沐浴、張燈結彩,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每逢春節,不分地域,不懼嚴寒,10多億中國人都真心自愿地加入如此重大的盛典。如同候鳥回歸,每年一次,從不間斷。不管家在哪里,都克服困難、跋山涉水往家趕,誰也阻擋不住中國人回家過年的腳步,誰也改變不了他們回家過年滋潤親情的初心。有多少中國人,就有多少條春節團聚線,這些線織在一起,就是中國人用情感編織的血脈之網。這是親情的力量,能讓中國人自覺地遵循人倫大道,勝過宗教、政治、金錢。受我國影響,現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或口口相傳,或書本學習,或言傳身教,或視頻傳播,這種團年話親情、辭舊迎新春的習俗代代相傳、流芳千古,成為世界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羅向陽
編輯:秦玲玲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2022/02/08/1085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