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寧新聞網訊(記者 陶雯 通訊員 楊亞林 彭金松)7月17日早晨,裊裊炊煙里,水口鄉曲溪村73歲的陶光仁老人正在認真扎竹掃把,35根竹枝和四段小鐵絲,在一雙巧手中五六分鐘一把竹掃把就制作完成。“每做一個掃把,我們可以賺到3塊錢左右,這不,今天早晨我輕輕松松就賺到了三十塊錢!”陶光仁揚起一個竹掃把,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說。
在曲溪村,像陶光仁一樣依靠制作竹掃把輕松賺錢的中老年人已有40多名。其中,監測戶2戶,脫貧戶12戶。水口鄉盛產楠竹,自古以來,竹枝在村民們眼中一般只能當柴燒,最多用來編織菜園籬笆,偶爾才被村民制作成用于室外清掃的掃把。自從2024年2月,在水口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曲溪村村干部、年輕黨員黃俊豪組建了水口鄉生河家庭林場后,當地的竹枝立即變得“珍貴”起來。
“我們的家庭林場是綏寧縣‘502’竹林家庭林場示范點,是以家庭為主的竹林規模化經營,包括楠竹林水肥一體化綜合管理,結構調整、產量目標管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機械化運輸、智能化管理、竹掃帚等竹產品加工、銷售等。”林場理事長黃俊豪介紹,“現在,我們的竹掃把根本不愁銷路,湖南、廣西都有訂單,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也有訂貨,加上林場內其他項目的收入,年產值預計超過100萬元。”
曲溪村今年62歲的喻志海老人身患殘疾,是村里的低保戶,一直苦于找不到致富的好路子,家庭林場成立以后,他第一個報名參加,成為嘗到“甜頭”的第一批人。“人活著不能只是一心等著吃國家照顧,剛好,扎竹掃把是一種簡單勞動,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放一放,非常自由。即使我身體不便,平均每月也能賺到2000元左右,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家庭負擔。”喻志海欣慰地說。
產業發展是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發展到現在,生河家庭林場有務工人員66名,竹林100余畝,魚塘養魚2000余尾,有母雞800多只,每天大概能產300個雞蛋,種植中草藥黃精、重樓、玉竹共30余畝,經常會忙不過來。“平時干自家的活,農場忙的時候就叫我來收竹枝、撿雞蛋、割魚草、中草藥除草施肥等,一天支付給我100元。”曲溪村村民陶麗麗開心地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口鄉現有楠竹7萬多畝,有楠竹加工企業8家,家庭林場2家,竹制品和竹筍手工作坊5家,專業運輸隊1支、運輸車輛9臺,專業采伐隊3支。水口鄉黨委書記朱立明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奮斗,舉全鄉之力,致力于把小竹子做成富民強鄉的大產業,努力向鄉村振興的方向闊步前進。
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陶雯 楊亞林 彭金松
編輯:龍莉婷
本文為綏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taozhanpu.com/content/646841/52/14112186.html